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注释赏析
备注:
鲂鱮 读音:fáng xù
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寓言诗.“枯鱼”就是干鱼.诗中写一个遭到灾祸的人以枯鱼自比,警告人们行动小心,以免招来祸患.
开头两句突兀而起,奇峭警拔.诗中说:一条枯鱼过河时,不禁伤心痛哭,悲叹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既是枯鱼,何以又会过河?又何以哭泣?何以悔恨?这一切,诗中先不说明.“何时悔复及”,什么时候失悔还来得及啊!这是用反诘语表示否定,以加强悲叹的语气,加重表现沉痛的心情.先说结果,后叙原因,可以突出结果.诗中这样处理,不仅可以突出悔恨,还可避免平铺直叙,使内容富有曲折.
三四两句仍然不直接回答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而写枯鱼作书(写信)给鲂、鱮,但枯鱼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却在书的内容中自然透露出来,构想非常巧妙.鲂即鳊鱼,鱮即鲢鱼,诗中用它们代指鱼类,它们就是枯鱼的伙伴.书仅“相教慎出入”五字,内容却极丰富.“相教”即相互告诫.“慎出入”是说无论外出还是归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粗心大意.首先是尽量少外出;即使不得已外出,也要处处留心.这里不但表现了枯鱼对伙伴们的关切,还透露出枯鱼之所以泣、悔,就是由于当初麻痹大意,以致被人捕去,此刻被人携过河去,看到过去在里面游嬉过的河水,以后却再也不可能回到那里面去,不禁伤心痛哭,悔恨万分.它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诫伙伴,希望它们不要再蹈自己的覆辙.这既是对伙伴的警告,也是枯鱼对自己的悲悼.
从内容看,此诗可能作于东汉末年.这时军阀混战,连年不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曹操在《蒿里行》中曾描写过当时社会的惨象:“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枯鱼过河泣》以鱼拟人,正反映了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社会中,随时都可能有灾祸降临到人们头上的残酷现实.
此诗通篇全用比喻,想象新奇,结构精巧.清人沈德潜评论此诗说:“汉人每有此种奇想”(《古诗源》),确实显示了汉乐府的高度艺术表现力.
补充:查了乐府诗集,在卷七十四——杂曲歌辞十四中的《枯鱼过河泣·古辞》确实是“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李白也有一首《枯鱼过河泣》的乐府诗,其文是:“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诫.”
鲂即鳊鱼,鱮即鲢鱼
翻译
⑴枯鱼:干枯的鱼。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八《 庄子 音义》下引李云:“枯鱼,犹干鱼也。”
⑵何时悔复及:言追悔不及。
⑶鲂(fáng):鲂鱼,形状与鳊鱼相似而较宽,银灰色,胸部略平,腹部中央隆起。鱮(xù):即鲢鱼。
白话译文
干枯的鱼过河的时候不断地哭泣,什么时候后悔才能够来得及?
写封书信给鲂鱼和鱮鱼,告诫它们出入都要小心谨慎别再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