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望上饶诸山云气

将雨山云忽际天,有时山忽上云颠。晚来更被横风扰,万点青苍尽化烟。

翻译

这是一首笔调清新明快、意境空灵开阔的风景诗。上饶在江西省东北部,境内多山。

张謇本是江苏南通人,在一个山雨欲来的日子里,诗人正在上饶。远望上饶诸山,不禁被大自然奇幻美妙的变化深深吸引住了:将要下雨之前,山中云气倏忽之间缭绕升腾,上接苍天,将逶迤的群山都遮没了,可是有时猛地吹过一阵风,青苍的山峦又露出云端之上。诗人敏锐地捕捉住将雨之前山中云气变幻迅疾无常的特点,并连用两个“忽”字,以凝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新鲜感受浓缩在头两句诗里。

末两句诗写雨中的景致。傍晚时分,山中云气被一阵从空中横扫而过的狂风所侵扰,凝聚成浓重的积雨云,终于,绵密的雨丝从空中落下,露出云端的万千青苍的山峦都隐没不见了,仿佛都融化在迷迷蒙蒙的烟雨中。这首诗连用了“际”、“上”、“扰”、“化”四个动词,使全诗充满了运动感和形象性。四句诗就像用蒙太奇手法组接的四个镜头,各有侧重又连为一体,生动映现出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末尾一句用“青苍”借代山峦,更丰富了画面的色彩感。这句诗与“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样,纯然是诗人的想象之辞,事实上无论天气晴雨都不可能看尽“万点青苍”的。诗人乃是凭借想象的翅膀和激情的动力从高空俯瞰下界,才摄下这一全息全景镜头,开拓出空阔奇妙的意境。

尽管全诗藏情于景,但透过诗中景语,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为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所陶醉怡悦的情感不都充溢于字里行间吗?别林斯基说得好:“诗人从心灵深处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哪一种情况,美都是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别林斯基选集》)

张謇简介

生平

  • 出生地: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 出生时间:1853年7月1日
  • 逝世时间:1926年8月24日

背景信息

  • 民族:汉族

主要作品

《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主要成就

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百科介绍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宣统元年(1909年),被公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宣统二年(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长,江苏两淮盐总理。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民国7年(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 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概述图参考资料  )
张謇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