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骊山温汤之东有龙湫

东山气鸿濛,宫殿居上头。君来必十月,树羽临九州。阴火煮玉泉,喷薄涨岩幽。有时浴赤日,光抱空中楼。阆风入辙迹,旷原延冥搜。沸天万乘动,观水百丈湫。幽灵斯可佳,王命官属休。初闻龙用壮,擘石摧林丘。中夜窟宅改,移因风雨秋。倒悬瑶池影,屈注苍江流。味如甘露浆,挥弄滑且柔。翠旗澹偃蹇,云车纷少留。箫鼓荡四溟,异香泱漭浮。鲛人献微绡,曾祝沈豪牛。百祥奔盛明,古先莫能俦。坡陀金虾蟆,出见盖有由。至尊顾之笑,王母不肯收。复归虚无底,化作长黄虬。飘飘青琐郎,文彩珊瑚钩。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

翻译

安禄山反,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此诗当是其年十月作。此时反信未至,而逆迹已萌,观篇中虾蟆长虬可见,依梁编为是。同,和也。灵湫,水池名。《杜臆》:题主汤东之灵湫,非咏汤泉也。故篇中详叙湫之改移,与龙之灵怪,而汤泉只阴火数语,以引起灵湫。

东山气濛鸿①,宫殿居上头②。君来必十月③,树羽临九州④,阴火煮玉泉⑤,喷薄涨岩幽⑥。有时浴赤日⑦,光抱空中楼⑧。

(首叙驾幸骊山。阴火以下,志汤泉胜景。祭龙有期,故来必十月。山势最高,故下临九州。阴火,言泉之温。喷薄,言泉之涌。天子所浴,故比之赤日也。)

①东山即骊山。《述征记》: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虎源。《淮南子》:未有天地之时,濛鸿澒洞,莫知其门,【赵注】气濛鸿,山形如蒙云雾也。②《唐书》:骊山宫,贞观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天宝十载改曰华清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后汉·顺帝纪》:修饰宫殿。古乐府:“夫婿居上头。”③《长安志》:开元后,帝每岁十月幸温汤,岁尽而归。④《诗》“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树羽,立羽藻盖也。《禹贡》:“九州攸同。”⑤《海赋》:“阳冰不治,阴火潜然。”《博物志》:凡水源有硫黄,其泉则温,故云:阴火若煮。 杨慎曰:《易》:“泽中有火。”《素问》:“泽有阳焰。”注:“阳焰,如火烟腾腾而起于水面者是也。”盖泽有阳焰,乃山气通泽,山有阴霭,乃泽气通山。唐 顾况《使新罗》诗“阴火螟潜浇”是也。 陆机诗:“玉泉涌微澜。”⑥《吴都赋》:“喷薄沸腾。”⑦《山海经》:“出于旸谷,浴于咸池。” 黄希曰:开元十四年十二月乙巳,日色赤如赭。 何逊诗:“赤日下城闉。”⑧陶潜诗:“荡荡空中景。”《长安志》:骊山有观风楼、羯鼓楼。

阆风入辙迹①,旷原延冥搜②。沸天万乘动③,观水百丈湫④。幽灵斯可怪,王命官属休⑤。初闻龙用壮⑥,擘石摧林丘⑦。中夜窟宅改⑧,移因风雨秋⑨。倒悬瑶池影⑩,屈注沧江流(11)。味如甘露浆(12),挥弄滑且柔(13)。

(此记驻跸灵湫。初闻以下,志湫龙神异,及湫水之洁清。阆风旷原,借讽荒游。屈万乘之尊,而往祀灵湫,事近矫诬,故曰可怪。倒影,谓宫殿下映。屈注,谓众水奔赴。)
①《大人赋》:“登阆风而遥集。”《十洲记》:昆仑三角,其一角正北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武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 颜延之诗:周御穷辙迹。”赵曰:周穆王欲车辙马迹遍天下。②《穆天子传》: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大旷原,万四千里。冥搜,见慈恩寺诗。③《东征赋》:“旌旗拂天。”《芜城赋》:“歌吹沸天。”万乘动则轰然有声,当作沸天。赵岐《孟子注》:兵车万乘,谓天子也。④《孟子》:“观水有术。”《长安志》:泠水,一曰零水,在临潼县东三十五里,亦曰百丈水。赵曰:《水经注》:泠水南出浮胏山,浮胏山,乃骊山之麓也。 沈约诗:“百丈注悬淙。”扬雄《蜀都赋》:“火井龙湫。”⑤《杜臆》:官属休,谓休沐以致祭。《汉书·郑当时传》:其推毂士乃官属丞吏。《穆天子传》: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⑥初闻,追叙昔闻也。《易·大壮》:“小人用壮。”⑦ 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⑧ 曹植诗:“中夜指星辰。”《江赋》:“瑰奇之所窟宅。”⑨【钱笺】《长安志》:汤泉水,在汉阴盘故城东门外,去昭应十五里。贞观中,乘舆将自东门入,时水暴涨平岸,见物状如豬,当土门卧,命有司致祭,其物起向北,因失所在。开元八年冬,乘舆自南入,至半城,黑风从东北角起,倏忽满城,从官相失。上策马逾城,下至渭川,去气稍解,怅然还宫。时翰林学士 王翰作《答客问》上之。词曰:“龙跃汤泉云渐回,龙飞香殿气还来。龙潜龙见云皆应,天道常然何问哉。”《剧谈录》:咸通九年春,华阴县南十余里,一夕风雨暴作,有龙移湫,自远而至。先是厓垅高来,无贮水之所。此夕迥从数丈小山,自东西直亘南北。峰峦草树,一无所伤,碧波回塘,湛若疏凿。⑩《天台赋》:“或倒影于重溟。”庐山道人《游石门诗序》:“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瑶池,见慈恩寺诗。(11)《水经注》:屈而北注。 谢朓诗:“回瞰沧江流。”(12)《晋·五行志》:《御路杨歌》:“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浆。”(13)《江赋》:“挥弄洒珠。”《内则》:“甘旨柔滑。”

翠旗澹偃蹇①,云车纷少留②。箫鼓荡四溟③,异香泱漭浮④。鲛人献微绡⑤,曾祝沉豪牛⑥。百祥奔盛明⑦,古先莫能俦⑧。坡陀金虾蟆,出见盖有由⑨。至尊顾之笑⑩,王母不遣收(11)。复归虚无底,化作长黄虬(12)。

(此记亲祀灵湫。百祥以下,借虾蟆咎征,而患长虬之不测。吴论:翠旗云车,羽卫迟留也。箫鼓异香,贡绡深牛,祀典丰洁也。梦弼曰:杨国忠言禄山必反,曰:“陛下试召之,必不来。”禄山闻命即至,见上于华清宫。此禄山谒见之由,故曰:“坡陀金虾蟆,出见盖有由。”上由是益亲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之不听。虽国忠欲收禄山,贵妃必不肯,故曰:“至尊顾之笑,王母不肯收。”续遣归范阳,禄山遂反。岂非“复归虚无底,化作长黄虬”乎?【朱注】虚无底,即湫水也。归虚无而化黄虬,言禄山之势已成,犹豬龙而僣拟真龙也。其忧乱之意,情见乎词矣。)

①《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注:“翠羽为旗上藻也。”《长门赋》:“澹偃蹇而待曙兮。”李奇注:“澹,犹动也。”又《七发》:“旌旗偃蹇。”《广雅》:“偃蹇,夭矫也。”②《楚辞》:“乘回风兮载云车。”《北征赋》:“曾不得乎少留。”③颜延之诗:“笳鼓震溟州。” 张协诗:“雨足洒四溟。”④梁武帝《忏序》:“宫内闻异香馥郁。”《上林赋》:“过乎泱漭之野。”⑤任昉《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鲛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绡。”注云:“鲛人织轻绡于泉室以卖之。”梦弼曰:献绡以为币,沉牛以为牲也。⑥《穆天子传》:天子大朝于燕然之山,奉壁南面,曾祝佐之,祝沉牛马豕羊。注:“曾,犹重也。祝,谓祝史。”《汉书·郊祀志》:祝谓言祭祝之赞词者。《穆天子传》:文山之人归遗,乃献良马十四驷,天子与之豪马、豪牛、厖狗、豪羊,以三十祭文山。注:“豪,犹髭也。”⑦《书》:“作善降之百祥。”扬雄《解嘲》:“遭盛明之世。”⑧《吴都赋》:“古先帝代。”⑨坡陀,注见三卷。《埤雅》:“虾蟆一名蟾蜍,或作詹诸。” 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是为蟾蜍。”陆倕《漏刻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李翰曰:“阴虫,虾蟆也。”潘鸿曰:按《五行志》:神龙中,渭水有虾蟆,大如鼎,里人聚观,数日而失。此韦后时事。“坡陀金虾蟆”,盖其类也。禄山浊乱宫闱,故有此应,可与翟泉鹅出,同类并观,故曰:“出见盖有由。”又载虾蟆色如金,或云:骊山上有古碑载之。蔡曰:《西阳杂俎》:长庆中,有人见月光属于林中,如疋布,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自月中者。《北史·源师传》:真龙出见。陆机诗:“于今知有由。”⑩《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诗》:“顾我则笑。”(11)【钱笺】唐人多以王母比贵妃。 刘禹锡诗:“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 王建诗:“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裾。”公诗亦云:“惜哉瑶池饮。”又曰:“落日留王母。”《诗》:“此宜无罪,汝反收之。”注:“收,拘也。”此诗收字所本。(12)《玉篇》:“蚪,无角龙,俗作虬。”《禄山事迹》:帝尝夜宴禄山,禄山醉卧,化作一猪而龙头,左右遽言之。帝曰:“渠猪龙耳,无能为也。”天宝十四载,玄宗遣中使赍玺书召禄山曰:“与卿修得一汤沐,故令召卿,至十月朕于华清宫待卿。”十一月,禄山起兵反。

飘飘青琐郎①,文采珊瑚钩②。浩歌《渌水》曲③,清绝听者愁④。

(末赞郭诗,结出相和之意。听歌生愁,有感时事也。此章八句起,四句收,中二段各十四句。)

①【邵注】飘飘,俊逸貌。崔駰诗:“飘飘神举逞所欲。”《宫阙簿》:“青琐门在南宫。”《汉旧仪》:给事黄门侍郎,每日暮,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②曹植《与吴质书》:“得所来讯,文彩委曲。”【赵注】珊瑚钩,出《纂异记》载嵩岳嫁女事云:周穆王把酒请王母歌,以珊瑚钩击杯而歌。师氏曰:珊瑚钩,言文章之可贵。【吴注】旧引萧诠诗“珠簾半上珊瑚钩”,与文彩二字不贯。《纂典》记相如见枚叔文,称曰:“如珊瑚之钩,璠玙之器,非世间寻常可见。”若公《八哀》诗《赠秘书监李公邕》“丰屋珊瑚钩”,则可引萧诠诗句矣。③《楚辞》:“临风恍兮浩歌。”《淮南子》:“手会《渌水》之趋。”马融《长笛赋》:“取度于《白雪》、《渌水》。”注云:“二曲名。” 嵇康《琴赋》:“初涉《渌水》,中奏清徵。”《洛阳伽蓝记》:魏高阳 王雍,有姬修容,能为《渌水歌》。【远注】“此用《渌水》,亦暗贴灵湫,如 岑参《和雪后早朝》诗,用“仙郎歌白雪’,亦然。”④ 陆云《与兄书》:“昔日读《楚辞》,意大不爱,顷日视之,实自清绝。”卢元昌曰:十月,讥非时。浴日,讽亵尊。阆风广漠,刺荒游。改移窟宅,志变异。献币沉牛,明矫诬。虾蟆出,指禄山也。至尊笑,宠虾蟆也。王母不收,纵虾蟆也。考月中有金虾蟆,乃蚀月者。月为阴精,贵妃似之。禄山通宵禁中,是为虾蟆蚀月。玄宗以虾蟆忽之,竟为长虬难制。灵湫一篇,其曲突之讽欤。

王嗣奭曰:禄山当如阴虫伏处,今一旦凭藉宠灵,窥窃神器,妄自意为天矫飞天之物,岂非虾蟆而黄虬,上下失位者乎?盖始终以虾蟆事为比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简介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生平

  • 出生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 出生时间:先天元年(712年)
  • 逝世时间:大历五年(770年)冬

背景信息

  • 民族:汉族

主要作品

《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主要成就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百科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1-3]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4]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5-6]
杜甫

杜甫的诗词

八阵图

[唐代]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春望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夜喜雨

[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

石壕吏

[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

月夜忆舍弟

[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登高

[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

登岳阳楼

[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蜀相

[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