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怨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代春怨注释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 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翻译

注释
①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一个闺妇身份来写这首诗。
②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③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 楚辞 ·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④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白话译文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莺啼声稀稀落落,应和着我的阵阵低泣。
扯起珠帘,扑面央入满眼芳草。
一阵东风从小院里吹过;
千万条柳枝便如同千万缕离情,一条一缕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爱人守戍的地方。

代春怨出处

全唐诗:卷251_24

刘方平简介

生平

  • 出生地:洛阳(今河南洛阳)
  • 出生时间:不详
  • 逝世时间:不详

背景信息

  • 民族:匈奴族

主要作品

《月夜》、《春怨》等

百科介绍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1]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刘方平

刘方平的诗词

春怨

[唐代]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月夜

[唐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新春

[唐代]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春雪

[唐代]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巫山神女

[唐代]

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秋夜泛舟

[唐代]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京兆眉

[唐代]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秋夜思(一作淮上秋夜)

[唐代]

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

采莲曲

[唐代]

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拟娼楼节怨

[唐代]

上苑离离莺度,昆明幂幂蒲生。时光春华可惜,何须对镜含情。...

相和歌辞·栖乌曲二首

[唐代]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门前...

相和歌辞。婕妤怨

[唐代]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人愁在长信,萤出向昭阳。 露裛红兰死,秋凋碧树伤。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