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注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注释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横笛:笛子。
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鉴赏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注释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横笛:笛子。
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从军行出处

全唐诗:卷348-52

陈羽的诗词

吴城览古

[唐代]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夜泊荆溪

[唐代]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题舞花山大师遗居

[唐代]

西过流沙归路长,一生遗迹在东方。空堂寂寞闭灯影,风动四山松柏香。...

姑苏台怀古

[唐代]

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钟满地上高台。三千宫女看花处,人尽台崩花自开。...

戏题山居二首

[唐代]

云盖秋松幽洞近,水穿危石乱山深。门前自有千竿竹,免向人家看竹林。虽有柴门长不关,片云高木共身闲。犹嫌...

题清镜寺留别

[唐代]

路入千山愁自知,雪花撩乱压松枝。世人并道离别苦,谁信山僧轻别离。...

姑苏台览古

[唐代]

忆昔吴王争霸日,歌谣满耳上苏台。三千宫女看花处,人静台空花自开。...

送李德舆归穿石洞山居

[唐代]

乌巾年少归何处,一片彩霞仙洞中。惆怅别时花似雪,行人不肯醉春风。...

春园即事

[唐代]

水隔群物远,夜深风起频。霜中千树橘,月下五湖人。听鹤忽忘寝,见山如得邻。明年还到此,共看洞庭春。...

广陵秋夜月

[唐代]

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相看醉舞倡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

送友人游嵩山

[唐代]

嵩山归路绕天坛,雪影松声满谷寒。君见九龙潭上月,莫辞清夜访袁安。...

城下闻夷歌

[唐代]

犍为城下{牛羊}牱路,空冢滩西贾客舟。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