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一作和蕃)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咏史(一作和蕃)注释赏析

译文

在汉代的史籍记载中,
笨拙的计策是和亲联姻。
打江山开创国家要依靠英明的君主,
而保卫国家的安危就托附女人了。
怎么能指望女人的美貌,
就以为可以让西北的匈奴稳定停战。
长眠地下的列祖列宗告诉我,
谁能成为辅助君王的人。

翻译

中唐诗人 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倪其心)

咏史(一作和蕃)出处

全唐诗:卷270_21

戎昱简介

生平

  • 出生地:江陵
  • 出生时间:不详,约740年前后
  • 逝世时间:不详,约800年前后

背景信息

  • 民族:汉族

主要成就

大历时期著名诗人

百科介绍

戎昱rong yu(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戎昱

戎昱的诗词

早梅

[唐代]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唐代]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

塞下曲·其六

[唐代]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塞下曲

[唐代]

惨惨寒日没,北风卷蓬根。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回头指阴山,杀气成黄云。上山望胡兵,胡马驰骤速。黄河...

桂州腊夜

[唐代]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移家别湖上亭

[唐代]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出军

[唐代]

龙绕旌竿兽满旗,翻营乍似雪中移。中军一队三千骑,尽是并州游侠儿。...

云梦故城秋望

[唐代]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代]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北望...

闻笛(一作李益诗)

[唐代]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

罗江客舍

[唐代]

山县秋云暗,茅亭暮雨寒。自伤庭叶下,谁问客衣单。有兴时添酒,无聊懒整冠。近来乡国梦,夜夜到长安。...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