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有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李益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李益桃李年年上国新,风沙日日塞垣人。伤心更见庭前柳,忽有千条欲占春。

翻译

【注释】:
唐代长安城东北角的长乐坊,有一佛寺,寺内朱红色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这就是唐睿宗的旧宅,有名的安国寺红楼院。 广宣是一位善诗的僧人,宪宗、穆宗两朝,皆为内供奉,赐居红楼院。他与 刘禹锡、 韩愈、 白居易等常有往来,与 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但又不忍离去,遂于门外观赏院内景色,写下了这首富有逸趣的七绝。

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是多么迷人呵!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象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倚”字很传神。秋高气爽,那本来就杳缈幽深的天宇越发显得空阔高远,而它竟与红楼相依相偎,这就巧妙地烘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了。诗人以瑰丽的色调、清新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朱楼、红叶固然美丽,但隔窗隐约可见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爱竹”之“爱”,透露出诗人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三字既缴足题面,又开启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观赏,何不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呢?于是,他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工具去了。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咀嚼,却又觉合情合理,极富韵味。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然,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这样丰富的内涵,这种超乎寻常的友情,不是通过“喜遇”之类的正面描述来表现,而是通过“不遇”时的一个举动“使人思而得之”,确是自成机杼,不落俗套,读来既感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觉委曲含蓄,兴味隽永。而且,诗人这一“爱”一“觅”,又使人想见其为人的洒脱、随和、豪放。至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前面的壮美秋色,正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 徐定祥)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出处

全唐诗全唐诗:卷283_82

李益简介

生平

  • 出生地:郑州
  • 逝世时间:约830年

背景信息

  • 祖籍: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百科介绍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

李益的诗词

行舟

[唐代]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代]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江南曲

[唐代]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写情

[唐代]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赴邠宁留别

[唐代]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从军北征

[唐代]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上洛桥

[唐代]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夜发军中

[唐代]

边马枥上惊,雄剑匣中鸣。半夜军书至,匈奴寇六城。 中坚分暗阵,太乙起神兵。出没风云合,苍黄豺虎争。...

春夜闻笛

[唐代]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下楼

[唐代]

话旧全应老,逢春喜又悲。看花行拭泪,倍觉下楼迟。...

代人乞花

[唐代]

绣户朝眠起,开帘满地花。春风解人意,欲落妾西家。...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