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翻译
注释
元逸人:【师氏注】元逸人,隐道士也。【卢注】 李白 与元丹丘游,疑即此人。
【朱注】公《同太白访范隐居》诗“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此在鲁郡作也。《昔游》诗“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正指元逸人言。陆放翁谓东蒙乃终南山峰名,引种明逸诗“登遍终南峰,东蒙最孤秀”为证,乃喜新之说,未足信也。
潘鸿曰:《抱朴子》:道术诸经,可以却恶防身者有数于法,如含景、藏形等,不可胜计。又云:诸大符出于老君,其中有青龙符等术,用之可以得仙。此诗“已佩含景苍精龙”,即所谓青龙符耳。《初学记》:后汉公孙瑞《剑铭》:从革庚新,含景吐商。《 史记 ·索隐》:《文耀钩》云:“东宫苍帝,其精为龙。”《神仙传》:壶公云:“吾尝佩含景,驾苍精。”注:“东方苍龙。”《春秋繁露》:“剑之在左,苍龙象也。”
《 汉书 》: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秦记》:长安正南,山名秦岭。谷名子午。
《西征赋》:“眺华岳之阴崖。”颜师古《汉书注》:“白屋,茅屋也。”
《列子》:“太古至于今,年数固不可胜纪。”【朱注】《十洲记》:玄洲,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唐六典》:炀帝改佛寺为道场,道观为玄坛。
《神仙传》:王烈之太行山中,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是青石。《述异记》:利州葭萌县玉女房,是大石穴,前有数竹茎,下有青石坛,每因风自扫。梁简文帝诗:“淇水漠漠青苔浮。”刘绘诗:“松风循路急。”张华诗:“巢居知风寒。”
《禽经》:鸐,巂周,子规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字。注:瓯越间曰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啼必北向。山竹裂,别有三说。刘云:烧竹爆裂以惊去子规。谢注云:子规啼声如竹裂。伪苏注引窦谊居蜀之津源,子规啼而庭竹裂,出于妄撰。黄希谓子规夜啼,而山竹为之欲裂,得之。【补注】伪苏注引窦谊游成都,闻子规声一事,本属妄撰。余阙《峨山记》亦载此事。伪注起于南宋,阙乃元人,恐系误引。后来《万姓通谱》亦援为实事,皆讹以仍讹。
杜修可曰:王母,鸟名,故对子规。《西阳杂俎》云: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又,王椿龄云:其尾五色,长二三丈许,飞则翩翩,正如旗状。《列仙传》:穆王与王母会瑶池,云旗霓裳拥簇,自天而下。《 九歌 》:“乘回风兮载云旗。”张希良曰:《墨庄漫录》云:宋宣和间,中官陈彦和言尝掌禽苑,四方所贡珍禽,不可弹举。蜀中贡二鸟,状如燕,色绀翠,尾甚多而长,飞则尾开,袅袅如两旗,名曰王母。
《史记·留侯传》:“谁为此计者乎?”《北山移文》:“或叹幽人长往。”
《汉武内传》:王母曰:“太上之药,有黄庭芝草、碧海琅玕。”【邵注】仙人能种玉,故云日应长。
【旧注】《道藏经》: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余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焉。《法苑珠林》:终南山大秦岭竹寺,贞观初,采蜜人山行闻钟声,寻而往至焉,寺旁大竹林,可二顷,其人断二竹节以盛蜜,寻路至大秦戍,具告防人。戍主利其大竹,遣人觅取,过小竹谷,达于崖下,有铁锁长三丈许,防人曳锁制之在牢,将上,有二虎踞崖头,向下大呼,其人怖,急返。
《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阮籍《首阳山赋》:“初萧爽而扬音。”卢元昌曰:是时道教盛行,山人王元翼纷纷撰妙宝真符。元逸人修真子午谷中,不求人知,自高人一等矣。
作品译文
老朋友昔日隐居终南山的东蒙峰,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老朋友现在居住在长安正南,秦岭山的子午谷中,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冷风刮起的时候青色的石头遍地都是。
杜鹃鸟夜里啼叫,竹子和山竹裂开,王母鸟白天自天而下,云旗霓裳拥簇。
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的逍遥自得。
元逸人:【师氏注】元逸人,隐道士也。【卢注】 李白 与元丹丘游,疑即此人。
【朱注】公《同太白访范隐居》诗“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此在鲁郡作也。《昔游》诗“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正指元逸人言。陆放翁谓东蒙乃终南山峰名,引种明逸诗“登遍终南峰,东蒙最孤秀”为证,乃喜新之说,未足信也。
潘鸿曰:《抱朴子》:道术诸经,可以却恶防身者有数于法,如含景、藏形等,不可胜计。又云:诸大符出于老君,其中有青龙符等术,用之可以得仙。此诗“已佩含景苍精龙”,即所谓青龙符耳。《初学记》:后汉公孙瑞《剑铭》:从革庚新,含景吐商。《 史记 ·索隐》:《文耀钩》云:“东宫苍帝,其精为龙。”《神仙传》:壶公云:“吾尝佩含景,驾苍精。”注:“东方苍龙。”《春秋繁露》:“剑之在左,苍龙象也。”
《 汉书 》: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秦记》:长安正南,山名秦岭。谷名子午。
《西征赋》:“眺华岳之阴崖。”颜师古《汉书注》:“白屋,茅屋也。”
《列子》:“太古至于今,年数固不可胜纪。”【朱注】《十洲记》:玄洲,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唐六典》:炀帝改佛寺为道场,道观为玄坛。
《神仙传》:王烈之太行山中,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是青石。《述异记》:利州葭萌县玉女房,是大石穴,前有数竹茎,下有青石坛,每因风自扫。梁简文帝诗:“淇水漠漠青苔浮。”刘绘诗:“松风循路急。”张华诗:“巢居知风寒。”
《禽经》:鸐,巂周,子规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字。注:瓯越间曰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啼必北向。山竹裂,别有三说。刘云:烧竹爆裂以惊去子规。谢注云:子规啼声如竹裂。伪苏注引窦谊居蜀之津源,子规啼而庭竹裂,出于妄撰。黄希谓子规夜啼,而山竹为之欲裂,得之。【补注】伪苏注引窦谊游成都,闻子规声一事,本属妄撰。余阙《峨山记》亦载此事。伪注起于南宋,阙乃元人,恐系误引。后来《万姓通谱》亦援为实事,皆讹以仍讹。
杜修可曰:王母,鸟名,故对子规。《西阳杂俎》云: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又,王椿龄云:其尾五色,长二三丈许,飞则翩翩,正如旗状。《列仙传》:穆王与王母会瑶池,云旗霓裳拥簇,自天而下。《 九歌 》:“乘回风兮载云旗。”张希良曰:《墨庄漫录》云:宋宣和间,中官陈彦和言尝掌禽苑,四方所贡珍禽,不可弹举。蜀中贡二鸟,状如燕,色绀翠,尾甚多而长,飞则尾开,袅袅如两旗,名曰王母。
《史记·留侯传》:“谁为此计者乎?”《北山移文》:“或叹幽人长往。”
《汉武内传》:王母曰:“太上之药,有黄庭芝草、碧海琅玕。”【邵注】仙人能种玉,故云日应长。
【旧注】《道藏经》: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余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焉。《法苑珠林》:终南山大秦岭竹寺,贞观初,采蜜人山行闻钟声,寻而往至焉,寺旁大竹林,可二顷,其人断二竹节以盛蜜,寻路至大秦戍,具告防人。戍主利其大竹,遣人觅取,过小竹谷,达于崖下,有铁锁长三丈许,防人曳锁制之在牢,将上,有二虎踞崖头,向下大呼,其人怖,急返。
《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阮籍《首阳山赋》:“初萧爽而扬音。”卢元昌曰:是时道教盛行,山人王元翼纷纷撰妙宝真符。元逸人修真子午谷中,不求人知,自高人一等矣。
作品译文
老朋友昔日隐居终南山的东蒙峰,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老朋友现在居住在长安正南,秦岭山的子午谷中,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冷风刮起的时候青色的石头遍地都是。
杜鹃鸟夜里啼叫,竹子和山竹裂开,王母鸟白天自天而下,云旗霓裳拥簇。
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的逍遥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