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翻译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 杜甫此时辗转得悉 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 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 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黄宝华)
-------------------------------------------
原注:近无李白消息。

【鹤注】诗云:“世人皆欲杀”,当是白流夜郎之后,盖上元二年也。梁氏编在宝应元年梓州作,不知是年,白己卒矣。 曾巩序:乾元元年,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浸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间。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诗》:“爱而不见。”

不见 李生久,佯狂真可哀①。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②,..飘零酒一杯③。匡山读书处④,头白好归来⑤。

(此怀李白而作也。敏捷千篇,见才可怜。飘零纵酒,见狂可哀。归老匡山,盖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始终是哀怜意。)。

①箕子被发佯狂,白之纵酒豪放,亦不得已而然。②《汉书·儒林传》:鲁荣广,高材敏捷。刘向《新序》:“聪明敏捷,人之美材。”③《雪赋》:“从风飘零。” 薛道衡诗:“陶然寄一杯。”④太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云归来。《丹铅录》谓指彰明县南之匡山,若以为匡庐,太白非九江人,何得言归来乎?⑤《楚辞》:“王孙兮归来。”顾宸曰:公与白同游齐鲁,在天宝四载。白有《鲁郡石门别杜》诗,自此以后,公屡形怀忆,竟不得再见。冬日春日之怀及梦白二首,白在夜郎,公在秦州。此云“不见李生久”,白在浪游,公在成都。公与白最称交好,考其相从岁月,仅在游齐鲁时。前乎此,后乎此,俱未相见也。

附考:洪容斋《三笔》曰:杜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说者以为即庐山也。吴曾《能改斋漫录》辩误一卷,正辩是事。引杜田《杜诗补遗》云: 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吴君以是证杜句,知匡山在蜀,非庐山也。予按当涂所刊《太白集》,其首载《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撰,凡千五百余字,但云:“自国朝以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初无补遗所纪七十余言,岂非好事者伪为此书,如《开元遗事》之类,以附会杜诗耶?欧阳《舆地广记》云,彰明有李白碑,白生于此县。盖亦传说之误,当以范碑为正。

【朱注】杜田之说,本于杨天惠《彰明逸事》。《杜臆》:太白系出陇西,后遂误传为陇西成纪人。所云清廉乡,亦必青莲之讹。

黄鹤曰:李集有《望庐山五老》诗云:“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又《望庐山瀑布》云:“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又《南康军图经》云: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至五老峰,爱其险峭奇胜,曰:“天下之壮观也。卜筑于此,吾将老焉。”今峰下有书堂旧基,白后北归,犹不忍去,乃指庐山曰:“与君再会,不敢寒盟,丹崖绿壑,神其鉴之。”又白《送侄嵩游庐山序》,“惭未归于名山。”然则匡山断指浔阳匡庐山。

今按:《全蜀总志》:龙安府江油县,有大匡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势高耸,状如匡字。唐李白读书处。岂修志者,亦因《彰明逸事》而附会欤?又考《水经注》:远法师《庐山志》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然则庐山亦称匡山,盖以姓得名耶?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简介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生平

  • 出生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 出生时间:先天元年(712年)
  • 逝世时间:大历五年(770年)冬

背景信息

  • 民族:汉族

主要作品

《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主要成就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百科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1-3]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4]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5-6]
杜甫

杜甫的诗词

八阵图

[唐代]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春望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夜喜雨

[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

石壕吏

[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

月夜忆舍弟

[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登高

[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

登岳阳楼

[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蜀相

[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