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注释赏析

赏析

  作者在小序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作者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此词与《雁丘河》同为姊妹篇。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寻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天已许”两句,更表现作者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的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死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鸯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死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后世称她们为湘妃。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作者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作者的进步立场。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作者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情之真,意之切,纯情流露。全词句句有情,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使词充满各种感情。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

翻译

注释
(1)蕖:拼音:[qú]。荷花的别名。
(2)偓:拼音:[wò]。人名。
(3)“问莲根”三句:以莲(恰)起兴,用藉丝相连象征他们缠绵的爱情,莲心苦涩代表他们爱情的不幸。
(4)脉脉(拼音:[mòmò]):含俏的样子,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句以并蒂花的相向来比喻他们二人的相亲相爱。
(5)鸳鸯浦:据《一统志》载:湖南慈利县北有鸳鸯浦,这里是俗指驾鸯栖息处。
(6)谢客烟中:谢客, 谢灵运 小字客儿,时称谢客,其《伤已赋》有“播芬烟而不薰,烛明镜而不明”之句,表现一种感伤的情绪。
(7)湘妃江:即湘江。据《述异记》载: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舜之二纪娥皇女英,迫之不及,相与场哭。后沉湘水而死。由此后人称湘水为湖妃江。以上两句通过谢灵运诗之哀愁和湘妃之怨。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不幸爱情的深切哀悼。
(8)香奁(拼音:[lián])梦:借用韩惶诗意,谓深闺中的好梦。灵芝,植物名,《尔雅》:芝,瑞草,一岁三华.气味芬芳。这里用灵芝瑞露借指青年男女二人死后魂魄化为有灵气的荷花。
(9)相思树:《搜神记》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自杀,宴投台而死,里人埋之,家相望也。宿昔,有大梓木生于二家之端,有鸳鸯各一.恒栖树上.交头悲呜.音声感人。宋人衷之,遂号其木为。相思树”。
(10)红衣:这里借指荷花。 赵嘏 (拼音:[gǔ],长安秋夕),“红衣范尽渚莲(拼音:[zhǔlián])愁。”狼藉,散乱不整貌。物之纵横散乱谓之狼藉,这里指莲花散落满地。
白话译文
敢问莲根,有多少藕丝?莲心知道它为什么味道清苦?两朵荷花含情妖娆相亲相爱,那是旧时的年轻男女。苍天已允许了他们的感情,然而为什么还不能让他们白头偕老共赴驾鸯栖息处?夕阳对此也无言。就算是谢灵运的伤感词句,或是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
深闺中的好梦中有青年男女二人死后魂魄化为有灵气的荷花。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他们爱情的坚贞,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经历时间的蹉跎,无缘无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固而乘舟少住,担心带着酒水再次回来凭吊时,荷花花瓣已大半飘落,残花狼藉地飘临于风雨中。

元好问简介

生平

  • 出生地:太原秀容
  • 出生时间:1190年8月10日
  • 逝世时间:1257年10月12日

背景信息

  • 民族:汉族(鲜卑后裔)

主要作品

《遗山集》《中州集》《续夷坚志》等

主要成就

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

百科介绍

元好问(音取hào[1],喜爱之意,名与字义同),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

元好问的诗词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魏晋]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

眼中

[魏晋]

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何处...

骤雨打新荷

[魏晋]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似琼珠乱...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

[魏晋]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

论诗·万古文章有坦途

[元代]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临江仙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魏晋]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京都元夕

[魏晋]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水龙吟陈希夷睡歌,有契予心,因衍之

[魏晋]

百年同是行人,酒乡独有归休地。此心安处,良辰美景,般般称遂。力士铛头,舒州杓畔,不妨游戏。算为狂为隐...

木兰花慢游三台二首

[魏晋]

拥ㄖㄖ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佳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

木兰花慢

[魏晋]

赋召魂九辩,一尊酒,与谁同。对零落栖迟,兴亡离合,此意何穷。匆匆。百年世事,意功名、多在黑头公。乔木...

水调歌头汜水故城登眺

[魏晋]

牛羊散平楚,落日汉家营。龙*虎掷何处,野蔓*荒城。遥想朱旗回指、万里风云奔走,惨澹五年兵。天地入鞭*...

摸鱼儿正月二十七日,予与希颜陪冯内翰丈

[魏晋]

雷事,见天封题名,即此地也。既归,宿於近潭田舍翁家。是夜雷雨大作,望潭中火光烛天。明日,旁近言龙起大...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