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迟缓
(1) 缓慢
词语解释
缓慢。
《后汉书·孔融传》:“性既迟缓,与人无伤。”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当忧復被冰雪埋,汲汲来窥诫迟缓。”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座古老的苏钟迟缓地迈着‘滴滴答答’的步子。”
引证解释
⒈ 缓慢。
引《后汉书·孔融传》:“性既迟缓,与人无伤。”
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当忧復被冰雪埋,汲汲来窥诫迟缓。”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座古老的苏钟迟缓地迈着‘滴滴答答’的步子。”
迟缓的国语词典
迟钝缓慢。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当忧复被冰雪埋,汲汲来窥戒迟缓。」《三国演义.第六七回》:「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也作「迟慢」。
迟缓的网络释义
迟缓 (汉语词语)
迟缓 (汉语词汇)
迟缓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慢慢走)
(2) 同本义。泛指慢
迟,徐行也。——《说文》
迟,缓也。——《广雅》
废彻不迟。——《诗·小雅·楚茨》
行道迟迟。——《诗·邶风·谷风》
迟归有待。——《易·归妹》
陵迟故也。——《荀子·宥坐》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迟徐(缓慢);迟滞(缓慢阻滞)
(4)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料事同而迟速不同。——魏源《默觚下》
周少言重迟。——《汉书·杜周传》。注:“谓性非敏速也。”
(5) 迟疑;犹豫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晚
迟,晚也。——《广雅》
汤降不迟。——《诗·商颂·长发》
(7) 又如:他来迟了;迟疾(太晚,耽搁太久)
(8) 早 。如:迟旦(黎明,清晨);迟明(黎明,清晨)
(9) 长久
昭假迟迟。——《诗·商颂·长发》
(10) 又如:迟久(长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ci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爰( )声。本义:宽松;宽大)(2) 同本义 。如:缓带(放宽衣带。从容自在的样子);缓服(宽松的服装。对戎装而言);缓带轻裘(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3) 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缓,舒也。——《广韵》
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战国策·卫策》
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4) 又如:缓缓(缓慢的样子。同徐徐);缓步代车(慢步行走以代替乘车。同安步当车);缓辔而行(信马由缰地慢走)
(5) 柔软 。如:缓土(柔软而松散的土壤);缓歌慢舞(悠柔美妙的歌声和舞步)
(6) 不陡 。如:缓坡
(7) 软弱;柔弱 。如:缓箭(去势微弱之箭);缓声(柔缓的音乐和歌声)
动词
(1) 延期,延迟
今夫缓于事己者,安能急于事人?——《战国策·卫策》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又如:缓死(宽缓减免死刑;延长寿命);缓召(军事用语。应受动员召集或临时召集的后备军人以及国民兵,因故延缓征召的,称为缓召);缓决(法律名词,对已宣判死刑的犯人,依据特定的状况,于一定时期内暂缓处决)
(3) 下垂 。如:缓耳(缓弛下垂之耳)
(4) 苏醒,复活 。如:缓气;缓醒
(5) 怠慢 。如:缓怠(缓慢松懈;拖延怠忽);缓留(缓慢迟钝)
(6) 刑法等宽宏、宽恕 。如:缓决(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缓狱(宽缓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