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伎

qiū cí jì [qiu ci ji]
繁体 龜茲伎

词语释义

乐舞名。

指擅长龟兹乐舞的歌伎。

词语解释

  1. 乐舞名。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絃、横笛、笙、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曇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鈸二。舞者四人。”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 龟兹 伎,玉笛非关 于闐 工。”

  2. 指擅长 龟兹 乐舞的歌伎。

引证解释

乐舞名。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絃、横笛、笙、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曇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鈸二。舞者四人。” 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龟兹伎,玉笛非关于闐工。”

指擅长龟兹乐舞的歌伎。

龟兹伎的网络释义

龟兹伎

  • 龟兹伎是一种乐舞名,也指擅长 龟兹 乐舞的歌伎。

汉字详情

guī,jūn,qiū [gui,jun,qiu]
部首: 207
笔画: 7
五笔: QJNB
仓颉: NWU
四角: 27716

详细解释

guī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头象它(蛇)头,左象足,右象甲壳,下面象尾。本义:乌龟)

(2) 即金龟,亦称乌龟 。一种龟属动物( Chinemys reevesii ),头、颈侧面有黄色线状斑纹,背甲有三条纵走的隆起,后缘不呈锯齿状,雄体背部黑色,雌体呈棕色,腹面略带黄色,均有暗褐色斑纹,四肢较扁平,有爪,指、趾间具全蹼,产于中国、朝鲜和日本,其腹甲可入药

文体有六篆,巧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汉· 蔡邕《篆势》

(3) 又如:龟文(龟背所现的纹理);龟王(指龟类中的王者);龟龙(古人以龟、龙、麟、凤合称四灵);龟蛇(龟和蛇)

(4) 龟甲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去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尉缭子·武议》

(5) 又如:龟玉(龟甲和宝玉。古时并为国家重器);龟坼(天旱地裂,纹如龟甲);龟筒(大龟甲、龟壳);龟灼(用火灼龟甲。比喻才智之士容易招损);龟卜(灼龟甲来预卜吉凶,是古时占卜的一种方法);龟兆(古时占卜时显现在龟甲上可借以预测吉凶的兆纹);龟骨(古时用于占卜的龟甲);龟筮(即卜筮。古代卜用龟甲,筮用蓍草);龟贝(古货币名)

(6) 奸妇的丈夫——用作骂人语。唐时乐户皆着绿头巾,而龟之头亦暗绿色,后遂称着绿头巾者为龟。又以乐户妻女皆歌妓,故俗称开妓院及纵妻行淫者为龟 。如:龟奴(妓院里的男仆);龟子(指鸨母的丈夫或妓院里的男仆;又指妻子与其他异性有不正当关系的男子)

(7) 男生殖器

今老爹…大身材,一表人物,也曾吃药养龟。——《金瓶梅词话》

(8) 通“皲”( jūn)。皮肤冻裂

形容词

(1) 高隆

新安王伯固,字 牢之, 世祖之第五子也,生而龟胸,目通睛扬白。——《陈书·新安王伯固传》

(2) 又如:龟胸(胸骨凸起,状似龟背。即鸡胸)

(3) 比喻高寿

坐享龟龄鹤,稳佩金鱼玉带,常近赭黄袍。——宋· 侯寘《水调歌头·为郑子礼提刑寿》

借向蜉蝣辈,宁知龟鹤年。——晋· 郭璞《游仙》

(4) 又如:龟寿(比喻高寿);龟鹄(龟和鹄。比喻长寿);龟龄(比喻长寿);龟龄鹤寿(比喻人高寿);龟鹤遐寿(比喻长寿)

(5) 另见 jūn;qiū

jūn

动词

(1) 通“皲”。手足的皮肤冻裂

视衍沃而龟坼,沉高田之未耰。——王炎《喜雨赋》

(2) 又如:龟裂;龟手(手上皮肤冻裂);龟坼(手足皮肤冻裂);龟纹(冻裂而成的纹)

(3) 另见 guī;qiū

qiū

(2) 另见 guī;jūn

英文翻译

turtle or tortoise; cuckold

方言集汇

◎ 粤语:gau1 gwai1 gwan1
◎ 潮州话:gu1 kiu1 (ku khiu)

宋本广韵

zī,cí [zi,ci]
部首: 213
笔画: 9
五笔: UXXU
五行:
吉凶:
仓颉: TVII
四角: 80732

详细解释

(1) ——“龟兹”( Qiūcí):古代西域的国名,唐代征服东突厥时曾在此设郡,旧址在今新疆库东县一带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据《说文》,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 同本义

兹,草木多益也。——《说文》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素问·五藏生成论》

(2) 又如:兹兹(增加繁殖)

名词

(1) 年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吕氏春秋》

(2) 草席

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

毛叔郑奉明水, 卫康叔封布兹。——《史记》

(3) 现在;此时

兹予大享于先生,尔祖其从与享之。——《书·盘庚上》

代词

(1) 这个,此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挥手目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而母立于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兹事体大(此事牵连甚广,关系重大)

(3) 这里

文王既没,文在不兹乎?——《论语》

(4) 另见

副词

通“滋”。益,愈加

由由乎兹免。——《管子·小问》

行地兹远。——《管子·小匡》

赋敛兹重。——《汉书·五行志七》

英文翻译

now, here; this; time, year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疾之平聲開口三等dzʰĭəzi/dzio
jì,qí [ji,qi]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FCY
五行:
吉凶:
仓颉: OJE
四角: 242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2) 同本义

伎,与也。——《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

(3) 同“妓”。歌女,舞女

伎女楼上,坐而择食。——《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4) 又如:伎人(女歌舞艺人);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艺人)

(5) 泛指歌舞表演

杂伎,艺以为珩。——张衡《思玄赋》。旧注:“手仗曰伎。”

(6) 又如:伎船(以歌舞色相为业的游船);伎乐(古代俳优所奏的音乐);伎伎(形容奔走的样子)

(7) 旧指医卜历算之类方术 。如:伎道(方术);伎数(方伎数术);伎坊(教坊)

(8) 通“技”。技艺,本领

无他伎。——《书·秦誓》

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故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道应》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颜氏家训·勉学》

卜者,世之余伎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卜》

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

(9) 又如:伎痒(极想施展本领;动心);伎力(技能与勇力)

(10) 才智;才能 。如:伎艺(技能;才艺);伎曲(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

英文翻译

talent, skill, ability

方言集汇

◎ 粤语:gei6
◎ 客家话:[梅县腔]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客英字典] ki3 k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海陆丰腔] ki1 ki3 [宝安腔] ki3 | gi3
◎ 潮州话:g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gje/giegʰ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