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龙虎
(1) 形容皇帝的气派
(2) 比喻英雄豪杰
词语解释
龙与虎。
晋 王嘉 《拾遗记·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尅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駞、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
喻英雄俊杰。
三国 魏 应璩 《与尚书诸郎书》:“二三执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会。” 唐 李白 《古风》之一:“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 秦 。”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诗人猛士杂龙虎, 楚 舞 吴 歌乱鹅鸭。”自注:“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王十朋 注:“ 崔班 《灼灼歌》:坐中之客皆龙虎。” 宋 周必大 《益公题跋·跋刘仲威兰亭序》:“ 晋 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 右军 又 晋 人之龙虎也。” 清 孙致弥 《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龙虎亲军三十万,登坛空想 霍嫖姚 。”
指君臣。
宋 王清惠 《满江红》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説。”
五色斑斓貌。
《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入 关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唐 李白 《游泰山诗》之六:“想象鸞凤舞,飘颻龙虎衣。”
喻炳焕的文章。
道教语。指水火。
唐 李咸用 《送李尊师归临川》诗:“尘外烟霞吟不尽,鼎中龙虎伏初驯。” 宋 苏轼 《和章七出守湖州》之二:“鼎中龙虎黄金贱,松下龟蛇緑骨轻。” 宋 朱熹 《<周易参同契>考异》:“坎离水火龙虎鈆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鈆也。”《老残游记》第九回:“既不是寂灭虚无,又不是铅汞龙虎。”
堪舆家语。指墓左右两边的土堆。左为青龙,右为白虎。
明 缪希雍 《葬经翼·四兽砂水篇七》:“贴身左右二砂,名之曰龙虎者,以其护衞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曰青龙蜿蜒,白虎驯頫。”
《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张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覩 秣陵 山阜,叹曰:‘ 钟山 龙盘, 石头 虎踞,此帝王之宅。’”后以“龙虎”借指 南京 。
清 金綎 《采石矶》诗:“龙虎一失险,洪波空荡漾。鬱鬱松柏枝, 钟山 日相望。”
引证解释
⒈ 龙与虎。
引晋王嘉《拾遗记·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尅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駞、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
⒉ 喻英雄俊杰。
引三国魏应璩《与尚书诸郎书》:“二三执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会。”
唐李白《古风》之一:“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宋苏轼《九日黄楼作》诗:“诗人猛士杂龙虎, 楚舞吴歌乱鹅鸭。”
自注:“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王十朋注:“崔班《灼灼歌》:坐中之客皆龙虎。”
宋周必大《益公题跋·跋刘仲威兰亭序》:“晋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 右军又晋人之龙虎也。”
清孙致弥《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龙虎亲军三十万,登坛空想霍嫖姚。”
⒊ 指君臣。
引宋王清惠《满江红》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説。”
⒋ 五色斑斓貌。
引《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唐李白《游泰山诗》之六:“想象鸞凤舞,飘颻龙虎衣。”
⒌ 喻炳焕的文章。
⒍ 道教语。指水火。
引唐李咸用《送李尊师归临川》诗:“尘外烟霞吟不尽,鼎中龙虎伏初驯。”
宋苏轼《和章七出守湖州》之二:“鼎中龙虎黄金贱,松下龟蛇緑骨轻。”
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坎离水火龙虎鈆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鈆也。”
《老残游记》第九回:“既不是寂灭虚无,又不是铅汞龙虎。”
⒎ 堪舆家语。指墓左右两边的土堆。左为青龙,右为白虎。
引明缪希雍《葬经翼·四兽砂水篇七》:“贴身左右二砂,名之曰龙虎者,以其护衞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曰青龙蜿蜒,白虎驯頫。”
⒏ 后以“龙虎”借指南京。
引《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晋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覩秣陵山阜,叹曰:‘ 钟山龙盘, 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清金綎《采石矶》诗:“龙虎一失险,洪波空荡漾。鬱鬱松柏枝, 钟山日相望。”
龙虎的国语词典
比喻杰出的人物。
龙虎的网络释义
龙虎 (汉语词汇)
龙虎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2)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 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3)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神);龙渊(龙所栖止的深渊);龙章(龙形的图案);龙蛇(龙和蛇);龙文(龙状花纹);龙伯(传说中的水神);龙沼(龙池);龙旌凤翣(有龙凤图案的旌旗和大掌扇);龙门(本是跨在黄河上游的山名。神话传说,鱼类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神龙。后借指乡试考场的二门或三门为龙门)
(4) 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
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论衡·纪妖》
(5) 又如:龙升(龙的升子。比喻天子即位);龙辇(天子的乘车);龙颜(额头隆起似龙。后世以喻皇帝的容貌。也用以指皇帝);龙腾(比喻帝王的兴起);龙鳞(喻指皇帝或皇帝的威严);龙驭(皇帝车驾。代指皇帝);龙兴(帝业兴旺;创立帝业);龙节(皇帝所授与的符节);龙衮(帝王的礼服);龙下蛋(比喻不可能);龙穴(最适宜埋棺材的好地方);龙御(皇帝的车驾);龙凤(旧时用以形容帝王的相貌)
(6) 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
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唐· 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7) 又如:龙虎(比喻杰出的人物);龙蛇(比喻非常的人);龙逸(如龙隐逸。比喻贤人隐居于野);龙凤(比喻才能优异的人);龙驹(比喻俊才);龙鹏(龙和鹏。比喻贤俊豪杰);龙翰凤翼(比喻君子、贤者);龙蟠凤逸(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用的人)
(8) 喻骏马
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
(9) 又如:龙子(良马名);龙文(骏马名);龙姿(骏马的形貌);龙孙(良马名);龙驹(骏马);龙骥(骏马);龙媒(指天马、骏马)
(10) 喻文章,书法的雄健华丽 。如:龙蛇(龙蛇走。形容笔势如龙蛇,蜿蜒盘曲);龙文(比喻文章的雄健);龙虎(比喻文章的雄健);龙章(比喻文章富丽华美,如龙的文采);龙藻(比喻华丽的辞藻);龙骧豹变(比喻书法气势雄放,变化无穷)
(11) 比喻性格亢直 。如:龙亢(个性刚直不屈);龙性(指性格倔强,难以驯服)
(12) 〈方〉∶ 歪扭不圆 。如:自行车前轱辘龙了
(1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形容词
(1) 比喻威武勇猛 。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动词
(1)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3 [东莞腔] fu3 [沙头角腔] fu3 [陆丰腔] fu3 [台湾四县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梅县腔] fu3 [客英字典] fu3 [宝安腔] f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虎 | 呼古 | 曉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hox/xuu | x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