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

lóng shā [ long sha]
繁体 龍沙
注音 ㄌㄨㄥˊ ㄕㄚ

词语释义

龙沙 lóngshā

(1) 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desert beyond the Chinese Great Wall

词语解释

  1. 即 白龙堆 。

    《后汉书·班超传赞》:“ 定远 慷慨,专功西遐。坦步 葱雪 ,咫尺 龙沙 。” 李贤 注:“ 葱岭 、 雪山 , 白龙堆 沙漠也。”参见“ 白龙堆 ”。

  2. 今 河北 喜峰口 外 卢龙山 后的大漠。

    唐 徐晶 《阮公体》诗:“ 秦王 按剑怒,发卒戍 龙沙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赵延寿 恨 契丹 主负约,谓人曰:‘我不復入 龙沙 矣。’” 胡三省 注:“ 卢龙山 后即大漠,故谓之 龙沙 。” 清 方式济 有《龙沙纪略》,专记 黑龙江 事。后因以称 东北 为“龙沙”。 蒋士超 《出关至沉阳作》诗:“野敞 龙沙 胡月白,天低 雁 磧塞云黄。”

  3. 南京市 内 狮子山 , 晋元帝 初渡 江 ,见其山岭连绵,险要如塞北 卢龙 ,故亦名 卢龙山 。遂以塞北 卢龙山 后沙漠指 南京 狮子山 后的江畔沙滩。

    唐 李绅 《过锺陵》诗:“ 龙沙 江尾抱 钟陵 ,水郭村桥晚景澄。” 唐 罗隐 《送张绾游锺陵》诗:“南忆 龙沙 两岸行,当时天下尚清平。”

  4. 指 江西 南昌 城北一带白沙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 赣水 又北逕 龙沙 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陁,有龙形。”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龙沙 看秋浪,明月游 东湖 。” 冯集梧 注:“《太平寰宇记》: 龙沙 在 豫章 城北一带,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跡。”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八二:“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 滕王阁 ,分明见落霞。”

  5. 泛指塞外漠北边塞之地;荒漠。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旌节龙沙,轩旗 象浦 。” 金 元好问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诗:“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长驱胡骑翦提封,谁夺龙沙斩将功。” 清 曹寅 《十三夜南楼看月》诗:“直北再瞻兵气劲,龙沙早雪是今年。”

  6. 草名。麻黄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麻黄》。

引证解释

⒈ 即白龙堆。参见“白龙堆”。

《后汉书·班超传赞》:“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
李贤注:“葱岭、雪山,白龙堆沙漠也。”

⒉ 今河北喜峰口外卢龙山后的大漠。

唐徐晶《阮公体》诗:“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赵延寿恨契丹主负约,谓人曰:‘我不復入龙沙矣。’”
胡三省注:“卢龙山后即大漠,故谓之龙沙。”
清方式济有《龙沙纪略》,专记黑龙江事。后因以称东北为“龙沙”。 蒋士超《出关至沉阳作》诗:“野敞龙沙胡月白,天低雁磧塞云黄。”

⒊ 南京市内狮子山,晋元帝初渡江,见其山岭连绵,险要如塞北卢龙,故亦名卢龙山。遂以塞北卢龙山后沙漠指南京狮子山后的江畔沙滩。

唐李绅《过锺陵》诗:“龙沙江尾抱钟陵,水郭村桥晚景澄。”
唐罗隐《送张绾游锺陵》诗:“南忆龙沙两岸行,当时天下尚清平。”

⒋ 指江西南昌城北一带白沙丘。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赣水又北逕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陁,有龙形。”
唐杜牧《张好好诗》:“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龙沙在豫章城北一带,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时见龙跡。”
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八二:“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

⒌ 泛指塞外漠北边塞之地;荒漠。

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旌节龙沙,轩旗象浦。”
金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诗:“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明郑若庸《玉玦记·掳掠》:“长驱胡骑翦提封,谁夺龙沙斩将功。”
清曹寅《十三夜南楼看月》诗:“直北再瞻兵气劲,龙沙早雪是今年。”

⒍ 草名。麻黄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麻黄》。

龙沙的国语词典

地名。本指白龙堆、沙漠两地,皆在西北塞外,自刘孝标有「龙沙宵月明」的诗句以来,诗家误以为只有一地。

龙沙的网络释义

龙沙 (汉语词汇)

  • 《后汉书·班超传赞》:“ 定远 慷慨,专功西遐。坦步 葱雪 ,咫尺 龙沙 。” 李贤 注:“ 葱岭 、 雪山 , 白龙堆 沙漠也。”参见“ 白龙堆 ”。
  • 汉字详情

    lóng [long]
    部首: 508
    笔画: 5
    五笔: DX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KP
    四角: 430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2)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 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3)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神);龙渊(龙所栖止的深渊);龙章(龙形的图案);龙蛇(龙和蛇);龙文(龙状花纹);龙伯(传说中的水神);龙沼(龙池);龙旌凤翣(有龙凤图案的旌旗和大掌扇);龙门(本是跨在黄河上游的山名。神话传说,鱼类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神龙。后借指乡试考场的二门或三门为龙门)

    (4) 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

    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论衡·纪妖》

    (5) 又如:龙升(龙的升子。比喻天子即位);龙辇(天子的乘车);龙颜(额头隆起似龙。后世以喻皇帝的容貌。也用以指皇帝);龙腾(比喻帝王的兴起);龙鳞(喻指皇帝或皇帝的威严);龙驭(皇帝车驾。代指皇帝);龙兴(帝业兴旺;创立帝业);龙节(皇帝所授与的符节);龙衮(帝王的礼服);龙下蛋(比喻不可能);龙穴(最适宜埋棺材的好地方);龙御(皇帝的车驾);龙凤(旧时用以形容帝王的相貌)

    (6) 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

    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唐· 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7) 又如:龙虎(比喻杰出的人物);龙蛇(比喻非常的人);龙逸(如龙隐逸。比喻贤人隐居于野);龙凤(比喻才能优异的人);龙驹(比喻俊才);龙鹏(龙和鹏。比喻贤俊豪杰);龙翰凤翼(比喻君子、贤者);龙蟠凤逸(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用的人)

    (8) 喻骏马

    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

    (9) 又如:龙子(良马名);龙文(骏马名);龙姿(骏马的形貌);龙孙(良马名);龙驹(骏马);龙骥(骏马);龙媒(指天马、骏马)

    (10) 喻文章,书法的雄健华丽 。如:龙蛇(龙蛇走。形容笔势如龙蛇,蜿蜒盘曲);龙文(比喻文章的雄健);龙虎(比喻文章的雄健);龙章(比喻文章富丽华美,如龙的文采);龙藻(比喻华丽的辞藻);龙骧豹变(比喻书法气势雄放,变化无穷)

    (11) 比喻性格亢直 。如:龙亢(个性刚直不屈);龙性(指性格倔强,难以驯服)

    (12) 〈方〉∶ 歪扭不圆 。如:自行车前轱辘龙了

    (13) 姓

    英文翻译

    dragon; symbolic of emperor

    方言集汇

    ◎ 粤语:lung4

    宋本广韵

    shā,shà [sha]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IT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FH
    四角: 39120

    详细解释

    shā

    名词

    (1)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2) 同本义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沙痕(沙上的痕迹);沙泉(沙上涌出的泉水);沙府(铺沙的墓穴)

    (4) 沙滩。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

    凫鷖在沙。——《诗·大雅·凫鷖》

    (5) 又如:沙线(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沙涂(沙泥沉积而成的浅滩);沙步(沙滩边渡口);沙洪(由流沙淤积而成的大暗滩);沙路(沙滩上的路;沙石路);沙际(沙滩或沙洲边);沙屿(沙滩和小岛);沙碛(沙滩;沙洲)

    (6) 沙地;水边可耕之地 。如:沙民(沙田上耕作的民丁);沙丁(沙田民户中的丁男);沙裙(沙田边缘的荒地);沙压(被流沙覆盖的耕地);沙坑(流沙淤积的洼地);沙埚(低洼的沙地);沙荒地(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

    (7) 沙漠 。如:沙衍(沙漠);沙度(越过沙漠);沙莽(广阔的沙地,大漠);沙朔(北方沙漠之地,塞北);沙陲(边陲沙漠之地);沙区(沙漠地区);沙西(泛指远方沙漠地带以西的地区);沙外(大漠以北);沙塞(沙漠边塞);沙塞子(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8) 由蒸制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品 。如:豆沙

    (9) 姓。如:沙三(泛指人名。在元剧中和“五留”同用。犹言“张三”、“李四”)

    (10) 古有时通“纱”。指绢之轻细者

    素沙者今之白缚也,……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周礼·天官·内司服》郑注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形容词

    (1) 沙哑的,嘶哑的 。如:沙喉咙(嘶哑的嗓子);沙嗄(沙涩。嘶哑不圆润)

    (2) 粗糙 。如:沙壳子(质粗劣的小铜钞);沙模儿铜钱(即沙钱,质地粗劣的小铜钱);沙涩(粗糙)

    (3) 粗野;粗俗 。如:沙块(粗野之人)

    (4) 颗粒松散如沙状 。如:沙糖;沙瓤(呈细粒状的松散瓜瓤)

    (5) 〈方〉∶雌性的 。如:沙牛

    (6) 另见 shà

    shà

    动词

    (1) 〈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如:把米里的稗子沙一沙

    (2) 另见 shā

    英文翻译

    sand, gravel, pebbles; granul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saa1
    ◎ 客家话:[陆丰腔] sa1 [梅县腔] sa1 [宝安腔]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 [海陆丰腔] sa1 [东莞腔] sa1 [台湾四县腔] sa1 [客英字典] sa1 [沙头角腔] sa1
    ◎ 潮州话:sua1 sa1 (sua s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suɑsra/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