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

lóng wěi [ long wei]
繁体 龍尾
注音 ㄌㄨㄥˊ ㄨㄟˇ

词语释义

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

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华歆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鱼豢《魏略》:“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为龙头,为龙腹,为龙尾。”

古国名。

草名。乌蔹莓的别名。

砚名。亦泛指砚。

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词语解释

  1. 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

    《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虢 之旂。’” 杜预 注:“龙尾,尾星也。” 汉 张衡 《天象赋》:“歷龙尾以及箕,跨北 燕 而在兹。”

  2. 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华歆 字 子鱼 , 平原 高唐 人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引《朱草衣诗》:“自惭龙尾非名士,肯把猪肝累使君?” 王国维 《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诗:“幸免 仲叔 累猪肝,颇觉 幼安 惭龙尾。”

  3. 草名。乌蔹莓的别名。

    《尔雅·释草》“拔蘢葛” 晋 郭璞 注:“似葛,蔓生,有节, 江 东呼为龙尾。”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乌蔹莓》:“俗名五爪龙, 江 东呼龙尾。”

  4. 砚名。亦泛指砚。

    宋 苏轼 《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 清 钱谦益 《赠砚》诗:“紫纯端砚镇书楼,牛后真令龙尾羞。”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取麟毫麝煤龙尾凤笺来。”

  5. 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元 欧阳玄 《河防记》:“隄前置龙尾大埽,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繫之隄旁,随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6. 古国名。

    南诏 的别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南詔 ,或曰 鹤拓 、曰 龙尾 ……本 哀牢夷 ,后乌蛮别种也。”参见“ 南詔 ”。

  7. 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无锡 西龙尾陵道者, 春申君 初封 吴 所造也。”《隋书·酷吏传·崔弘度》:“ 弘度 妹先适 迥 子为妻,及破 鄴城 , 迥 窘迫升楼, 弘度 直上龙尾追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筑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龙垂尾然,故曰龙尾。”

  8. 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 清 钱谦益 《天启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归》诗:“趁朝龙尾还如梦,稳卧牛衣得此生。” 钱曾 笺注:“ 宋敏求 《长安志》:鐘楼鼓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 李上交 《近事会元》: 含元殿 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詰曲七转,由 丹凤门 北望,宛如龙尾下垂於地焉。”

引证解释

⒈ 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

《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杜预注:“龙尾,尾星也。”
汉张衡《天象赋》:“歷龙尾以及箕,跨北燕而在兹。”

⒉ 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

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寧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为龙头, 原为龙腹, 寧为龙尾。”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引《朱草衣诗》:“自惭龙尾非名士,肯把猪肝累使君?”
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诗:“幸免仲叔累猪肝,颇觉幼安惭龙尾。”

⒊ 草名。乌蔹莓的别名。

《尔雅·释草》“拔蘢葛” 晋郭璞注:“似葛,蔓生,有节, 江东呼为龙尾。”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乌蔹莓》:“俗名五爪龙, 江东呼龙尾。”

⒋ 砚名。亦泛指砚。

宋苏轼《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
清钱谦益《赠砚》诗:“紫纯端砚镇书楼,牛后真令龙尾羞。”
清蒋士铨《一片石·宴阁》:“取麟毫麝煤龙尾凤笺来。”

⒌ 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元欧阳玄《河防记》:“隄前置龙尾大埽,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繫之隄旁,随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⒍ 古国名。 南诏的别称。参见“南詔”。

《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南詔,或曰鹤拓 、曰龙尾 ……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

⒎ 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无锡西龙尾陵道者, 春申君初封吴所造也。”
《隋书·酷吏传·崔弘度》:“弘度妹先适迥子为妻,及破鄴城,迥窘迫升楼, 弘度直上龙尾追之。”
《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曰:“筑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龙垂尾然,故曰龙尾。”

⒏ 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唐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
清钱谦益《天启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归》诗:“趁朝龙尾还如梦,稳卧牛衣得此生。”
钱曾笺注:“宋敏求《长安志》:鐘楼鼓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 李上交《近事会元》:含元殿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詰曲七转,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尾下垂於地焉。”

龙尾的网络释义

龙尾

  • 龙尾镇是革命老区镇,位于蓝城区西部,总面积56.6平方公里。
  • 龙尾造句

    携手红颜梦竟真,龙尾山下伴罗裙。
    龙年安康伴你走,龙年祝福把你守,愿龙鳞为你闪出精彩,龙角为你指向好运,龙爪为你抓来福气,龙尾为你甩来精力,龙须为你飘出神气,愿你龙年万事如意。
    黑气一边冲一边重新凝固组合,一眨眼的功夫,蛇尾变成蛇头,龙头变成龙尾,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丐一镇都不知道龙头蛇尾是掉头还是重新扩散而成。
    二月二龙抬头,我的祝福为你留,当龙眼睁开,就把光芒四射的前程留给了你;当龙头抬起,就把万事如意的福气留给了你;当龙尾翘高,就把高高兴兴地心情留给了你。二月二,祝你安康舒。
    石砚有很多种,最为有名的当然是中国四大名砚中的婺源龙尾砚和端砚,此外,同为四大名砚的还有澄泥砚和洮河砚。
    二月二龙抬头,神龙为你解忧愁,龙头送来福永久,龙身送来乐永留,龙尾送来财永守,愿你二月初二心情好,吉祥如意生活妙!
    我也奇怪,这龙尾山虽然绵长,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出现过特别珍稀的奇珍异果。
    蛇年蹦蹦跳跳来,龙爪抓抓,满手幸福,龙尾摆摆,顺心得意,龙头一转,好运驾到,口含龙珠,带给你团团圆圆,祝春节快乐,蛇年大吉!
    龙首扬正气,龙尾荡清风,龙口吐瑞气,龙睛放祥光,龙须书经典,龙角承孝慈,龙爪崇仁德,龙胆报国忠,龙心存善念,龙子壮国威。
    二月二,龙头抬一抬,好运来;龙眼瞪一瞪,财源通;龙须飘一飘,乐逍遥;龙爪抓一抓,事业发;龙尾摆一摆,笑口开;二月二,幸福藏心头,快乐没尽头!
    据典籍记载,歙砚也称龙尾砚,是“文房四宝”中砚台的最佳代表,因其石材出自江西婺源县龙尾山,原产地在婺源砚山村。
    很快,稻田养鱼在龙尾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龙尾城,阁逻风所筑,抱拈苍南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
    最有趣的是龙舟上通常有龙头和龙尾的装饰品。
    太阳与火星孤立而失势,或龙尾落于第二宫,代表盘主易耗财或挥霍家产。
    参加比赛的龙舟船头雕饰成龙头形状,船尾雕饰成龙尾形状,并于船舷处彩绘龙纹图案,酷似蛟龙出水。
    金龙贺大年,紫气从东来:龙角挂着祥气,龙嘴吐着瑞气,龙须带着仙气,龙尾吊着喜气,龙爪钩着运气,龙背驮着福气,龙蹄踩着财气,保你一年都顺气!
    龙尾异常的恐怖,上面密密麻麻遍布着犹如钨铁般坚硬的鳞片,鳞甲森森,散发着金属般的寒光,宛如钢水浇筑而成,横扫向蒙念的头颅。
    二月二龙抬头,龙飞凤舞送祝福:龙头抬抬,好运马上来;龙尾摆摆,欢乐又开怀;龙须甩甩,喜事排成排;龙尾踩踩,恭喜你发财;龙步迈迈,恭喜你精彩!
    二月二龙抬头,龙须一展运当头,龙目双睁好彩头,龙爪飞舞祥兆头,龙尾一摆送祝福,万事都有好开头,愿事业展露头角,生活高人一头!

    汉字详情

    lóng [long]
    部首: 508
    笔画: 5
    五笔: DX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KP
    四角: 430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2)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 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3)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神);龙渊(龙所栖止的深渊);龙章(龙形的图案);龙蛇(龙和蛇);龙文(龙状花纹);龙伯(传说中的水神);龙沼(龙池);龙旌凤翣(有龙凤图案的旌旗和大掌扇);龙门(本是跨在黄河上游的山名。神话传说,鱼类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神龙。后借指乡试考场的二门或三门为龙门)

    (4) 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

    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论衡·纪妖》

    (5) 又如:龙升(龙的升子。比喻天子即位);龙辇(天子的乘车);龙颜(额头隆起似龙。后世以喻皇帝的容貌。也用以指皇帝);龙腾(比喻帝王的兴起);龙鳞(喻指皇帝或皇帝的威严);龙驭(皇帝车驾。代指皇帝);龙兴(帝业兴旺;创立帝业);龙节(皇帝所授与的符节);龙衮(帝王的礼服);龙下蛋(比喻不可能);龙穴(最适宜埋棺材的好地方);龙御(皇帝的车驾);龙凤(旧时用以形容帝王的相貌)

    (6) 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

    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唐· 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7) 又如:龙虎(比喻杰出的人物);龙蛇(比喻非常的人);龙逸(如龙隐逸。比喻贤人隐居于野);龙凤(比喻才能优异的人);龙驹(比喻俊才);龙鹏(龙和鹏。比喻贤俊豪杰);龙翰凤翼(比喻君子、贤者);龙蟠凤逸(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用的人)

    (8) 喻骏马

    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

    (9) 又如:龙子(良马名);龙文(骏马名);龙姿(骏马的形貌);龙孙(良马名);龙驹(骏马);龙骥(骏马);龙媒(指天马、骏马)

    (10) 喻文章,书法的雄健华丽 。如:龙蛇(龙蛇走。形容笔势如龙蛇,蜿蜒盘曲);龙文(比喻文章的雄健);龙虎(比喻文章的雄健);龙章(比喻文章富丽华美,如龙的文采);龙藻(比喻华丽的辞藻);龙骧豹变(比喻书法气势雄放,变化无穷)

    (11) 比喻性格亢直 。如:龙亢(个性刚直不屈);龙性(指性格倔强,难以驯服)

    (12) 〈方〉∶ 歪扭不圆 。如:自行车前轱辘龙了

    (13) 姓

    英文翻译

    dragon; symbolic of emperor

    方言集汇

    ◎ 粤语:lung4

    宋本广韵

    wěi,yǐ [wei,yi]
    部首: 327
    笔画: 7
    五笔: NTFN
    姓名学:
    仓颉: SHQU
    四角: 77214

    详细解释

    wěi

    名词

    (1) (会意。从倒毛在尸后。尸,指人。象人长有尾巴。本义:人或动物的尾巴)

    (2) 同本义

    尾,微也。——《说文》

    履虎尾 ,未济,濡其尾。——《易·履》

    (3) 又如:虎尾;牛尾;尾大(比喻臣下势力强大);尾君子(指猴子)

    (4) 末端,末尾

    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运于渤海之尾。

    系于其尾。——《资治通鉴》

    舟尾横卧一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首尾;无头无尾;尾末(末尾;尾宿之末);尾句(句尾);尾页(末页)

    (6) 水流的下游 。如:我住在江尾

    (7) 边际,边界

    夫边境者,国之尾也。——《国语》

    (8) 后部

    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矣。——方勺《方腊起义》

    (9) 一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六宿,有星九颗。又如:尾箕(尾宿和箕宿的并称)

    (10) 姓。如:尾生丧身(传说鲁国人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会面,水涨,尾生不愿失信,抱着桥柱被淹死)

    动词

    (1) 尾随;跟踪盯梢 。如:尾其后;尾缀(尾随;跟随在后面);尾衔(相随的样子);尾犯(从犯);尾骑(跟在后面追赶的骑兵);尾尾(一个接着一个的样子)

    (2) 鸟兽虫鱼交配

    鸟兽孳尾。——《书·尧典》

    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列子》

    量词

    (1) 相当于“头”、“条”,计数鱼的头数 。如:两尾鱼

    (2) 另见

    名词

    (1) 指马尾上的毛 。如:马尾罗

    (2) 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 。如:三尾儿

    (3) 另见 wěi

    英文翻译

    tail, extremity; end, stern

    方言集汇

    ◎ 粤语:mei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i1 mi3 [mi2] [沙头角腔] mui3 [陆丰腔] mui1 [梅县腔] mi1 mui1 [海陆丰腔] mi1 mui3 [mui2] [客语拼音字汇] mi1 mui1 [东莞腔] mui3 [客英字典] mui1 mi1 mui3 [宝安腔] m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七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匪微合上聲合口三等myoix/mvojmĭw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