龁疣

hé yóu [ he you]
繁体 齕疣
注音 ㄏㄜˊ 一ㄡˊ

词语释义

1.亦作"龁肬"。 2.螳螂的异名。

词语解释

  1. 亦作“ 齕肬 ”。螳螂的异名。

    《广雅·释虫》:“齕肬,螗蜋也。”《吕氏春秋·仲夏纪》“小暑至,螳蜋生” 汉 高诱 注:“螳蜋一曰天马,一曰齕疣。” 毕沅 注:“《淮南》注作‘齿肬’,当是脱其半耳。《初学记》引此注正作‘齕疣’。”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齕肬”。螳螂的异名。

《广雅·释虫》:“齕肬,螗蜋也。”
《吕氏春秋·仲夏纪》“小暑至,螳蜋生” 汉高诱注:“螳蜋一曰天马,一曰齕疣。”
毕沅注:“《淮南》注作‘齿肬’,当是脱其半耳。 《初学记》引此注正作‘齕疣’。”

龁疣的网络释义

龁疣

  • 龁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hé yóu ,亦作“ 齕肬 ”。 螳螂的异名。
  • 汉字详情

    [he]
    部首: 803
    笔画: 11
    五笔: HWBN
    仓颉: YUON
    四角: 28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用牙齿咬东西

    直龁敌领。——《聊斋志异·促织》

    饮龁其异。——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龁吞(不经咀嚼而吞咽);龁啮(即咬啮);龁萁(嚼食豆茎);龁咬(啮咬);龁啖(龁吃。嚼食);龁齧(咬毁;咀嚼辨味)

    (3) 吞蚀

    抑能止锋戢锐,画燕自守,而不以吞 契丹者龁我乎?—— 清· 王夫之《宋论》

    英文翻译

    gnaw, bite, nibble

    方言集汇

    ◎ 粤语:hat6

    宋本广韵

    yóu [you]
    部首: 513
    笔画: 9
    五笔: UDNV
    五行:
    仓颉: KIKU
    四角: 001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皮肤病名

    肬,赘也。从肉,尤声。——《说文》

    肬,肿也。——《广雅》

    今学曾未如肬赘。——《荀子·宥坐》。注:“结肉。”

    (2) 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跟正常的皮肤颜色相同的或黄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不疼不痒,多长在面部、头部或手背等处。如:疣子(疣。皮肤上长的肉瘤);疣疮(疣子)

    (3) 用同“尤”。怨恨,归咎;过失

    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黼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孰疣之。——汉· 牟融《理惑论》

    英文翻译

    wart; tumor; goiter; papule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u2 [客英字典] ju2 [台湾四县腔] ju2 [梅县腔] j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宝安腔] ju2 (j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羽求平聲開口三等ĭəuiu/hi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