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垒啼乌

qí lěi tí wū [ qi lei ti wu]
繁体 齊壘啼烏
注音 ㄑ一ˊ ㄌㄟˇ ㄊ一ˊ ㄨ

词语释义

《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后因以"齐垒啼乌"为敌军败逃的典实。

词语解释

  1. 《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 齐 师夜遁。

    师旷 告 晋侯 曰:‘鸟乌之声乐, 齐 师其遁。’”后因以“齐垒啼乌”为敌军败逃的典实。 唐 贺朝 《从军行》:“始看 晋 幕飞鹅入,旋闻 齐 垒啼乌声。”

引证解释

⒈ 《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 齐师夜遁。

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 齐师其遁。’”
后因以“齐垒啼乌”为敌军败逃的典实。 唐贺朝《从军行》:“始看晋幕飞鹅入,旋闻齐垒啼乌声。”

齐垒啼乌的网络释义

齐垒啼乌

  • 齐垒啼乌,汉语词汇,读音是qí lěi tí wū,解释为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611
    笔画: 6
    五笔: YJJ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KLL
    四角: 0022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2) 同本义

    齊,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3) 整齐

    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白虎通·礼乐》

    (4)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5) 平等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无偏无颇也。”

    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6) 又如:齐等(平等)

    (7) 全,齐全

    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史记·平准书》

    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红楼梦》

    (8) 又如:齐全人(指家里的长辈及丈夫都全的妇女,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人都到齐了

    (9) 好

    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唐· 王勃《滕王阁序》

    (10) 疾,敏捷

    齐,疾也。——《尔雅》

    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商君书·弱民》

    齐给如响。——《荀子·臣道》

    多闻而齐给。——《尚书·大传》

    (11) 通“斋”( zhai)。肃敬

    而又能齐肃衷正。——《国语·楚语下》

    动词

    (1) 同等,相等

    以给水火之齐。——《周礼·亨人》。注;“多少之量也。”

    大时不齐。——《礼记·学记 》

    与日月齐光。——《楚辞·屈原·涉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齐生(指自然中万物生死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齐死(指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贤愚,长寿短命,其死则同,死而必为腐骨亦同);齐同(一致,同等);齐物(万事万物从大道的眼光来看,没有生死、成毁、美丑的不同,但每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事都有其发生的意义)

    (3) 整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4) 又如:齐正(平定)

    (5) 达到同样高度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使整齐

    马不齐髦。——《仪礼·既夕礼记》

    (7) 又如:齐叶

    (8) 集合 。如:齐人(把人召集齐全)

    (9) 正好对着 。如:齐头子(劈头盖脸);把玉米秆齐着根儿砍断

    (10) 通“斋”( zhāi)。斋戒

    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

    (11) 通“资”。资助

    副词

    (1) 同,并,一齐,皆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两儿齐哭。

    百千齐作。

    众枪齐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齐行(商人共同抬高市价);齐力(并力,合力);齐手(众人一致,同时动手);齐交(共同交往);齐叫(同声呼喊);齐肩(并肩,同等);齐首(头相齐并列);齐盟(同盟,诸国合盟);齐驱(并列驰驱)

    介词

    (1) 从

    县官把那两通卷子都齐头看了,都圈点了许多,都在卷面上画了个大圈。——《醒世姻缘传》

    (2) 又如:齐头(从头)

    名词

    (1) 朝代名 。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479—502);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0—557)

    (2) 齐国 。中国周朝分封的诸候国名(公元前1122—前265),在今山东省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3) 又

    质于齐。

    齐兵乃出。

    齐楚之精英。——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齐刀(古代齐国的钱币名);齐人(齐国的人);齐言(齐国的语言)

    (5) 通“脐”。肚脐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环齐而痛,是为何病?——《素问·奇病论》

    (6) 通“脐”。中央

    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注:“齐,中也。”

    名词

    (1) 通“剂”。调味品

    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礼记》

    (2) 合金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周礼·考工记·辀人》

    (3) 通“跻”。登,升

    帝命不违,至於汤齐。——《诗·商颂·长发》

    zhāi

    (1) 通“斋”。

    斋戒:齐三日而后行。

    庄敬:齐庄。齐严。

    英文翻译

    even, uniform, of equal length

    方言集汇

    ◎ 粤语:cai4
    ◎ 潮州话:ci5

    宋本广韵

    lěi [lei]
    部首: 334
    笔画: 9
    五笔: CCC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IIG
    四角: 23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畾(雷)声。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2) 同本义

    垒,军壁也。——《说文》

    四郊多垒。——《礼记·曲礼上》

    营军之垒舍。——《周礼·夏官·量人》

    因垒而降。——《左传·僖公十九年》

    摩垒而还。——《左传·宣公十二年》

    于城内更筑坚垒。——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故垒西边。——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又如:垒培(军营中的围墙等防御工事);垒尉(官名。掌理警卫营堡、缉捕盗贼的武官);垒和(军营的大门);垒口(营垒的入口);垒舍(犹营房);深沟高垒;两军对垒

    (4) 棒球内场的一个垒 。如:在第一垒被杀出局

    动词

    (1) 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

    请深垒固军。——《左传·文公十二年》

    (2) 又如:垒城(筑垒近大城叫垒城);垒垒(相叠重沓的样子);垒断(堵截住);垒块(积石。比喻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垒垒(一堆一堆地丛列着);垒堆(堆积;拥挤)

    (3) 通“纍”。捆绑

    甲不解壘,兵不解翳。——《管子·小匡》

    氐羌之虏也。不憂其壘也。——《荀子·大略》

    英文翻译

    rampart, military wall

    方言集汇

    ◎ 粤语:leo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委支A合上聲合口三等支Alyex/lveelĭwe
    [ti]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UPH
    五行:
    仓颉: RYBB
    四角: 60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2) 同本义

    嗁,号也。——《说文》。段注:“号,痛声也。”

    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妇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儿醒大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

    儿惧,啼告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啼呼(哭叫,叫唤);啼饥(因饥饿而号哭);啼天哭地(非常悲惨);啼咽(悲哽)

    (4) 叫鸣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啼叫;啼唤(鸣叫);啼唱

    (6) 哭泣

    儿含乳啼声。——林嗣环《口技》

    (7) 又如:啼哭郎君(指办事无能,只知啼哭了事者)

    名词

    (1) 眼泪 。

    (2) 如:啼妆女(形容女子姿色迷人。东汉时,妇女以粉拭目下,有似哭啼泪痕,故名);啼眼(泪眼);啼痕(泪痕);啼妆(借指美人的泪痕)

    英文翻译

    weep, whimper; howl, twitter

    方言集汇

    ◎ 粤语:tai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2 [宝安腔] tai2 ti2 [海陆丰腔] tai2 ti2 [台湾四县腔] tai2 ti2 [梅县腔] tai2 [客语拼音字汇] tai2 ti2 [客英字典] ti5 tai2 te2 [东莞腔] tai2 [陆丰腔] tai3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杜奚齊開平聲開口四等de/deidʰiei
    wū,wù [wu,wu]
    部首: 103
    笔画: 4
    五笔: QNGD
    姓名学:
    仓颉: PVSM
    四角: 2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本义:鸟名,乌鸦)

    (2) 同本义

    燕雀乌鹊。——《楚辞·屈原·涉江》

    (3) 又如:乌鸟(乌鸦之属);乌鸢(乌鸦和老鹰);乌鹊(乌鸦和喜鹊);乌师(在妓院教唱或伴奏的乐师);乌鸦嘴(比喻说话讨厌的人)

    (4)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以“乌”为太阳的代称 。如:乌阳(太阳。亦喻昌明盛世);乌轮(日轮,太阳);乌焰(红日);乌照(日光);乌飞兔走(时光流逝);乌星暗没(日落);乌兔(日月)

    (5) 刚孵化出的幼蚕

    子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广蚕桑说辑补》

    形容词

    (1) 浅黑色

    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三国志·邓艾传》

    (2) 又如:乌衣(黑衣);乌巾(黑头巾);乌丸(墨的别名);乌油(黑而光润);乌麻(黑芝麻);乌黑黑(黑压压);乌丝(黑丝);乌靴(古官穿的黑色靴子);乌榜(用黑油涂饰的船);乌云阵头(大雨将到,乌云密布的情形);乌云屯集(像乌云一样密集)

    副词

    (1)  怎么; 怎么

    乌闻至乐?——《吕氏春秋·明理》

    乌闻梁岷核陟方之馆?——《文选·左思·吴都赋》

    (2) 又如:乌有此事?


    (1) 也作“於”。表示感叹

    乌见异则噪,…。——《埤雅》

    (2) 另见

    (2) 另见

    英文翻译

    crow, rook, raven; black, dark

    方言集汇

    ◎ 粤语:wu1
    ◎ 潮州话:ou1, u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