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制

qí zhì [ qi zhi]
繁体 齊制
注音 ㄑ一ˊ ㄓˋ

词语释义

斋戒祭祀的制度。

词语解释

  1. 斋戒祭祀的制度。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自今齐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

引证解释

⒈ 斋戒祭祀的制度。

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自今齐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

齐制的网络释义

齐制

  • 斋戒祭祀的制度。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自今齐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611
    笔画: 6
    五笔: YJJ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KLL
    四角: 0022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2) 同本义

    齊,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3) 整齐

    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白虎通·礼乐》

    (4)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5) 平等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无偏无颇也。”

    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6) 又如:齐等(平等)

    (7) 全,齐全

    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史记·平准书》

    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红楼梦》

    (8) 又如:齐全人(指家里的长辈及丈夫都全的妇女,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人都到齐了

    (9) 好

    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唐· 王勃《滕王阁序》

    (10) 疾,敏捷

    齐,疾也。——《尔雅》

    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商君书·弱民》

    齐给如响。——《荀子·臣道》

    多闻而齐给。——《尚书·大传》

    (11) 通“斋”( zhai)。肃敬

    而又能齐肃衷正。——《国语·楚语下》

    动词

    (1) 同等,相等

    以给水火之齐。——《周礼·亨人》。注;“多少之量也。”

    大时不齐。——《礼记·学记 》

    与日月齐光。——《楚辞·屈原·涉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齐生(指自然中万物生死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齐死(指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贤愚,长寿短命,其死则同,死而必为腐骨亦同);齐同(一致,同等);齐物(万事万物从大道的眼光来看,没有生死、成毁、美丑的不同,但每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事都有其发生的意义)

    (3) 整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4) 又如:齐正(平定)

    (5) 达到同样高度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使整齐

    马不齐髦。——《仪礼·既夕礼记》

    (7) 又如:齐叶

    (8) 集合 。如:齐人(把人召集齐全)

    (9) 正好对着 。如:齐头子(劈头盖脸);把玉米秆齐着根儿砍断

    (10) 通“斋”( zhāi)。斋戒

    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

    (11) 通“资”。资助

    副词

    (1) 同,并,一齐,皆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两儿齐哭。

    百千齐作。

    众枪齐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齐行(商人共同抬高市价);齐力(并力,合力);齐手(众人一致,同时动手);齐交(共同交往);齐叫(同声呼喊);齐肩(并肩,同等);齐首(头相齐并列);齐盟(同盟,诸国合盟);齐驱(并列驰驱)

    介词

    (1) 从

    县官把那两通卷子都齐头看了,都圈点了许多,都在卷面上画了个大圈。——《醒世姻缘传》

    (2) 又如:齐头(从头)

    名词

    (1) 朝代名 。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479—502);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0—557)

    (2) 齐国 。中国周朝分封的诸候国名(公元前1122—前265),在今山东省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3) 又

    质于齐。

    齐兵乃出。

    齐楚之精英。——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齐刀(古代齐国的钱币名);齐人(齐国的人);齐言(齐国的语言)

    (5) 通“脐”。肚脐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环齐而痛,是为何病?——《素问·奇病论》

    (6) 通“脐”。中央

    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注:“齐,中也。”

    名词

    (1) 通“剂”。调味品

    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礼记》

    (2) 合金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周礼·考工记·辀人》

    (3) 通“跻”。登,升

    帝命不违,至於汤齐。——《诗·商颂·长发》

    zhāi

    (1) 通“斋”。

    斋戒:齐三日而后行。

    庄敬:齐庄。齐严。

    英文翻译

    even, uniform, of equal length

    方言集汇

    ◎ 粤语:cai4
    ◎ 潮州话:ci5

    宋本广韵

    zhì [zhi]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RM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BLN
    四角: 2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2) 同本义

    制,裁也。——《说文》

    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淮南子·主术》

    制彼裳衣。——《诗·豳风·东山》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

    (3) 又如:制割(裁剪切割);制义(制宜,裁断适宜);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研究制造);配制;提制(提炼制造);精制;中国制

    (4) 制定,用文字规定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易·节》

    今也,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

    故王者之制法,昭乎如日月。——《盐铁论·刑德》

    周之王也,制礼。——《左传·哀公七年》

    (5) 又如:制宜(谓区别不同的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方式方法);制则(制定法度);制立(建立制度);制改(改制。谓制定典章革除弊端)

    (6) 控制;制服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威制豪强。——《汉书·赵广汉传》

    制其兵。——汉· 贾谊《过秦论》

    (7) 又

    制六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8) 又

    自制足之。

    (9) 又如:制屈(制伏;使屈服);制地(控制土地);制驭(控制驾驭);制御(统治,控制)

    (10) 抑制,限制,忍住

    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商君书·画策》

    (11) 又如:制劫(牵制);制使(制约);制遏(抑制);制约(限制约束);制限(限制);制缚(制约束缚);制防(限制防范)

    (12) 主管 。如:制兵(统辖军队);制局(职掌内府器杖兵役的机构)

    (13) 裁决,决断

    行无专制。——《淮南子》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 知伯, 晋哀公不得有所制。——《史记·晋世家》

    (14) 通“质”。抵押

    昔不谷先委制于越君。——《国语·吴语》

    委制于吴。——《国语·越语》

    名词

    (1) 规章,制度

    擅作典制。——《史记·礼书》

    虽有典制。——《三国志·孙权传》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2) 又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3) 又如:公制;制令(制度法令);制象(制度,法制);制号(制度号令);制节(制度适宜);全民所有制

    (4) 式样

    俎豆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陶潜《桃花源诗》

    其制稍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制样(犹样式)

    (6) 规模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守父母之丧为制

    因在制中,不便行礼。——《红楼梦》

    (8) 帝王的命令。也指法令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史记·汲黯列传》

    制曰:“下京兆尹治。”——《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制曰(皇帝的诏书上说);制敕(皇帝的诏令)

    (10) 各种有关的重量单位制 。如:常衡制

    动词

    (1) (会意。从衣从制。本义:裁制衣服)

    (2) 同本义

    製,裁也。——《说文》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制芰荷以为衣兮。——《楚辞·离骚》。注:“制,裁也。”

    服短衣楚制。——《汉书·叔孙通传》

    旌性行以制珮兮。——《文选·张衡·思玄赋》

    (3) 又如:制裁(裁制的式样);制芰(以芰荷之叶裁制衣裳。指象征芳洁的隐者之服)

    (4) 制造,制作器物

    牙机巧制。——《后汉书·张衡传》

    所制蜡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制出将来。——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所制火药。——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制锦(制造美锦。引申为赞颂县令有政绩);制冷(人工制造低温(低于环境温度)的技术);制琢(制造雕刻)

    (6) 撰写 。如:制文(撰写文章);制形(钩描轮廓);制作(写作;撰述);制述(著述);制碑(撰作碑文)

    (7) 用炮炒等法炼成中药 。如:制剂(根据处方,按一定操作规程将药物加工制成药剂)

    名词

    (1) 作品,文章

    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宋书》

    (2) 又如:佳制;鸿篇巨制

    (3) 式样

    通儒服, 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 楚制。——《汉书》

    英文翻译

    system; establish; overpower

    方言集汇

    ◎ 粤语:zai3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台湾四县腔] zih5 [客英字典] zhi5 [东莞腔] ze5 [海陆丰腔] zh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沙头角腔] zi5 [宝安腔] ze5 (zi5) [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chì)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征例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cjed/tjeytɕĭ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