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语
词语释义
指齐东野语。
词语解释
指 齐 东野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康熙 十四年,西洋贡狮,馆阁前辈多有赋咏。相传不久即逸去,其行如风,巳刻絶锁,午刻即出 嘉峪关 。此 齐 东语也。”
引证解释
⒈ 指齐东野语。
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康熙十四年,西洋贡狮,馆阁前辈多有赋咏。相传不久即逸去,其行如风,巳刻絶锁,午刻即出嘉峪关。此齐东语也。”
齐东语的网络释义
齐东语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qí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2) 同本义
齊,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3) 整齐
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白虎通·礼乐》
(4)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5) 平等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无偏无颇也。”
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6) 又如:齐等(平等)
(7) 全,齐全
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史记·平准书》
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红楼梦》
(8) 又如:齐全人(指家里的长辈及丈夫都全的妇女,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人都到齐了
(9) 好
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唐· 王勃《滕王阁序》
(10) 疾,敏捷
齐,疾也。——《尔雅》
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商君书·弱民》
齐给如响。——《荀子·臣道》
多闻而齐给。——《尚书·大传》
(11) 通“斋”(
)。肃敬而又能齐肃衷正。——《国语·楚语下》
动词
(1) 同等,相等
以给水火之齐。——《周礼·亨人》。注;“多少之量也。”
大时不齐。——《礼记·学记 》
与日月齐光。——《楚辞·屈原·涉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齐生(指自然中万物生死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齐死(指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贤愚,长寿短命,其死则同,死而必为腐骨亦同);齐同(一致,同等);齐物(万事万物从大道的眼光来看,没有生死、成毁、美丑的不同,但每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事都有其发生的意义)
(3) 整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4) 又如:齐正(平定)
(5) 达到同样高度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使整齐
马不齐髦。——《仪礼·既夕礼记》
(7) 又如:齐叶
(8) 集合 。如:齐人(把人召集齐全)
(9) 正好对着 。如:齐头子(劈头盖脸);把玉米秆齐着根儿砍断
(10) 通“斋”(
)。斋戒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
(11) 通“资”。资助
副词
(1) 同,并,一齐,皆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两儿齐哭。
百千齐作。
众枪齐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齐行(商人共同抬高市价);齐力(并力,合力);齐手(众人一致,同时动手);齐交(共同交往);齐叫(同声呼喊);齐肩(并肩,同等);齐首(头相齐并列);齐盟(同盟,诸国合盟);齐驱(并列驰驱)
介词
(1) 从
县官把那两通卷子都齐头看了,都圈点了许多,都在卷面上画了个大圈。——《醒世姻缘传》
(2) 又如:齐头(从头)
qí
名词
(1) 朝代名 。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479—502);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0—557)
(2) 齐国 。中国周朝分封的诸候国名(公元前1122—前265),在今山东省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3) 又
质于齐。
齐兵乃出。
齐楚之精英。——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齐刀(古代齐国的钱币名);齐人(齐国的人);齐言(齐国的语言)
(5) 通“脐”。肚脐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环齐而痛,是为何病?——《素问·奇病论》
(6) 通“脐”。中央
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注:“齐,中也。”
jì
名词
(1) 通“剂”。调味品
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礼记》
(2) 合金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周礼·考工记·辀人》
(3) 通“跻”。登,升
帝命不违,至於汤齐。——《诗·商颂·长发》
zhāi
(1) 通“斋”。
斋戒:齐三日而后行。
庄敬:齐庄。齐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ci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副词
(1) 向东,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dang1(tang) dong1(tong)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yǔ
动词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名词
(1) 说的话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yù
动词
(1) 告诉,使知道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