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鱼幕燕

dǐng yú mù yàn [ ding yu mu yan]
繁体 鼎魚幕燕
注音 ㄉ一ㄥˇ ㄩˊ ㄇㄨˋ 一ㄢ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鼎鱼幕燕,汉语成语,意思是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 梁 萧统《文选 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成语用法

鼎鱼幕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极其危险。

引证解释

⒈ 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李善注:“袁崧《后汉书》:‘ 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 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鷰巢于幕之上。’”
宋王禹偁《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序》:“我师则奉辞伐罪,鸣皷而前,鳞萃翼涉,然犹以之环合,鼎鱼幕燕,孤垒于是卵危。”
《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鼎鱼幕燕的网络释义

鼎鱼幕燕

  • 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 汉字详情

    dǐng [ding]
    部首: 1201
    笔画: 12
    五笔: HND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VML
    四角: 22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 显贵 。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如: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英文翻译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方言集汇

    ◎ 粤语:di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n3 den3 [客英字典] din3 [梅县腔] din3 [宝安腔] din3 [客语拼音字汇] din3 [陆丰腔] din3 [东莞腔] din3 [台湾四县腔] din3 d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一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挺青開上聲開口四等tengx/tenktieŋ
    [yu]
    部首: 810
    笔画: 8
    五笔: QG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WM
    四角: 271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动词

    (1) “渔”的古字。打鱼,捕鱼

    以佃以鱼。——《易·系辞下》

    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

    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 孔武仲《自实丰仓归》

    (2) 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英文翻译

    fish;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5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宋本广韵

    [mu]
    部首: 318
    笔画: 13
    五笔: AJD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TAKB
    四角: 44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莫声。本义:覆布,帐篷的顶布)

    (2) 同本义

    幕,帷在上曰幕。——《说文》

    舞于鲁君之幕下。——《谷梁传·定公十年》

    楚幕有乌。——《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举袂成幕。(袂:mèi:袖子)——《战国策·齐策一》

    (3) 又如:幕幕(覆布周密的样子);幕燕(筑巢于幕上的燕子);幕下(帐幕之下;幕府中)

    (4) 帐幕;篷帐

    风动将军幕。——杜甫《西山》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杜甫《后出塞》

    (5) 又如:幕庭(营帐前的空地);幕帷(帐幕);幕席(帐幕和座席;幕宾的职位);幕竿(张帐幕用的长竿)

    (6) 垂挂的帘幕

    文窗绣户盘绮幕。——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三》

    (7) 又指舞台上的幕布。如:大幕;边幕;幕屋(用帷幕临时围成的房屋)

    (8) 移动的微粒等形成的遮蔽 。如:烟幕;弹幕

    (9) 戏剧或歌剧中按剧情划分的段落之一 。如:三幕六场

    (10) “幕府”的简称。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的府署 。如:幕下(幕府中);幕位(办公处所);幕职(幕府中的职位)

    (11) 幕府聘用的僚属 。如:幕士(幕客);幕吏(泛指属吏);幕官(幕僚);幕胥(泛指掌文书的官员);幕游(离乡当幕友)

    (12) 一段情景 。如:生活的一幕

    (13) 团体正式的或准备性质的会议 。如:开幕;闭幕

    (14) 假借为“漠”。沙漠

    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轻留。——《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比年遣大将军卫青、 霍去病攻 祁连绝大幕。——《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15) 姓

    动词

    覆盖

    雪幕其顶。——《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英文翻译

    curtain, screen, tent

    方言集汇

    ◎ 粤语:mo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ok7 [海陆丰腔] mok7 [客语拼音字汇] mog5 [东莞腔] mok7 [梅县腔] mok7 [宝安腔] mok7 [沙头角腔] mok7 [台湾四县腔] mok7 [陆丰腔] mok7
    ◎ 潮州话:mo6(mŏⁿ),bhuang6(buăng) [潮州]bhuêng6(buĕng) [饶平、揭阳、潮阳]muang6(muă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慕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mɑkmak
    yàn,yān [yan]
    部首: 403
    笔画: 16
    五笔: AUKO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TLPF
    四角: 44331

    详细解释

    yān

    名词

    (1) 古国名

    (2) 周代诸侯国名。本作:匽、郾。姬姓;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

    燕赵韩魏。——《战国策·齐策》

    欲亡赵走 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畏 赵。

    燕赵之君。—— 宋· 苏洵《六国论》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互文,收藏、经营、精英均指金玉珍宝。)—— 唐· 杜牧《阿房宫赋》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燕,古代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周代诸侯国名。姞姓;开国君主伯倏。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4) 五代初,刘守光据幽州(今河北省北部)所建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燕王,吾所立。(燕王,指燕王刘守光的父亲刘仁恭。)—— 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5) 河北省的别称 。周时为北燕旧地。也指河北省北部

    (6) 山名,燕山 ,在河北省和北京市

    (7) 姓

    (8) 另见 yàn

    yàn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燕子形。小篆字形。上像头、嘴,“口”像身体,“北”像两翅,“火”像尾巴。本义:燕子)

    (2) 同本义

    燕燕于飞。——《诗·邶风·燕燕》

    来降燕乃睇。——《夏小正》

    燕雁代飞。——《淮南子·地形》

    燕巢于飞。——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归燕略无三月事。——宋· 洪迈《容斋续笔》

    (3) 又如:燕侣莺俦(比喻夫妻和美);燕贺(燕雀相贺。用作新屋落成及升官等喜事的贺词);燕子(家燕的通称);燕户(燕巢);燕儿(雏燕;燕子);燕尾(燕子的尾羽);燕雨(有燕子绕飞其间的小雨);燕泥(燕子筑巢所衔的泥;燕巢上的泥;燕子衔泥筑巢);燕室(燕巢。比喻家国);燕处焚巢(燕子处在焚烧着的窝里。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4) 白颈鸦

    燕,白颈鸟。——《尔雅》

    白项而群飞者谓之燕鸟。——《小尔雅》。按,大于雅鸟而小于慈鸟。

    形容词

    (1) 假借为“安”。安逸;安乐

    虞吉有它不燕。——《易·中孚》

    燕笑语兮。——《诗·小雅·蓼萧》

    吉甫燕喜。——《诗·小雅·六月》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又如:燕户(闲君之室);燕休(闲居;休息);燕令(帝王退朝闲居时所发的命令);燕宇(供休息用的屋宇);燕安(安宁太平;心神安定);燕安鸩毒(沉溺于安逸享乐,犹如饮毒酒自杀);燕私(闲居休息);燕坐(安坐;闲坐);燕居(退朝而处;闲居);燕安(安适满足);燕祉(安乐幸福);燕笑(犹欢笑);燕尔新婚(和谐的新婚);燕适(安适);燕燕(安适的样子;和乐的样子);燕誉(安乐)

    (3) 接近;亲近 。如:燕好(友好);燕狎(亲近);燕昵(亲昵;亲热);燕会(亲昵相会);燕语(亲切交谈);燕诲(谓亲近之而加以教诲);燕莺(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动词

    (1) 亵渎;轻慢

    宋音燕女溺志。——《礼记·乐志》

    燕朋逆其师。

    (2) 又如:燕诬(信口开河,说话轻慢);燕朋(轻慢朋友);燕辟(谓轻慢老师为讲解深义而作的浅近比喻);燕亵(亲昵猥亵)

    (3) 通“宴”。宴饮;宴请

    嘉宾式宴以敖。——《诗·小雅·鹿鸣》

    燕乐之钟磬。——《仪礼·燕礼》

    则王以息燕。——《考工记·梓人》

    (4) 又如:燕豆(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燕狎(宴饮);燕客(宴请宾客);燕俎(宴饮。亦宴席)

    (5) 另见 yān

    英文翻译

    swallow (bird); comfort, enjoy

    方言集汇

    ◎ 粤语:jin1 jin3
    ◎ 客家话:[陆丰腔] jan5 [梅县腔] jan5 [海陆丰腔] ren5 ren1 [东莞腔] jen5 [台湾四县腔] jiin5 jen1 [宝安腔] jen5 | jen1 [客语拼音字汇] yan1 yan4 [客英字典] jen5
    ◎ 潮州话:in3(ìⁿ) ,iang3 [潮州]iêng3 ,iang1 [潮州]iê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烏前先開平聲開口四等ʔĭoqe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