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力推荐

dǐng lì tuī jiàn [ding li tui jian]

词语释义

强力推荐,鼎,就是强的意思。

汉字详情

dǐng [ding]
部首: 1201
笔画: 12
五笔: HND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VML
四角: 22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 显贵 。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如: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英文翻译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方言集汇

◎ 粤语:di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n3 den3 [客英字典] din3 [梅县腔] din3 [宝安腔] din3 [客语拼音字汇] din3 [陆丰腔] din3 [东莞腔] din3 [台湾四县腔] din3 d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一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挺青開上聲開口四等tengx/tenktieŋ
[li]
部首: 217
笔画: 2
五笔: LT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S
四角: 40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lik6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林直職開入聲開口三等ləklik/liok
tuī [tui]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WY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OG
四角: 50015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隹( 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2) 同本义

推,排也。——《说文》

推,軵也,前也。——《仓颉篇》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推堕附马河中。——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作推敲之势。

(3) 又如:推毂(推动车轮轴,使车前进);推抢(推拥抢夺,争抢);推沟(推下沟);推行(推动物体向前);推引(推动;推拉);推天抢地(形容乱推乱搡);推转(推出处死)

(4) 使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 。如:推磨;推豆腐;推米面;推头;推草坪;推子

(5) 推移,变化、移动和发展。按顺序更换

与世推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6) 又如:推革(推移变易);推次(相推以次第);推换(推移变换);推遇(随着遭遇而推移变迁);推涉(推移;更易);推变(推移变化);推荡(推移);推嬗(推移演变)

(7) 寻求;探索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8) 又如:推求;推索(推求寻索);推迹(根据迹象推求);推极(推求穷究);推详(推究详察);推纠(推究纠察);推原(从本原上推究);推案(考查推求);推讨(推究探讨)

(9) 推行,推广施行

推其所为。——《孟子·梁惠王上》

(10) 又如:推销

(11) 荐举;推选 。如:推士(推举贤才);推功(推举功勋;按照功劳);推借(推许荐引);推致(推荐延请);推补(荐举补缺官员);推擢(推荐提拔)

(12) 推测;推断

推此志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3) 又如:推言(推断论说)

(14) 计算;推算 。如:推讲(推算演讲);推命(推算命运,算命);推造(推算命相);推计(估计;考虑);推策(推算历数);推历(推算时历)

(15) 审问。推究 。如:推剥(追求);推劾(追究审问其罪状);推囚(审问犯人);推检(审问追查);推尽(详细审问);推列(推问列状);推按(推究审问)

(16) 推脱;推诿 。如:推搪(推托搪塞);推咎(推诿过错);推颓(推诿于衰败)

(17) 推崇;推重 。如:推许(推崇赞许);推服(推重佩服);推奖(推崇奖励);推激(推重赞赏);推立(推戴拥立);推先(推尊);推扬(推崇颂扬);推任(推重信任)

(18) 拒绝;辞让 。如:半推半就;推称(推辞);推阻(推辞拒绝);推免(推辞);推挹(推辞揖让);推谦(推辞谦让);推调(推托,推辞)

(19) 排除,除

则不可推。——《诗·大雅·云汉》

(20) 又如:推陈致新(推陈出新。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

(21) 推翻 。如:推亡(推翻行亡道之国)

(22) 推让;让与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

(23) 刺;杀

曲刃钩之,直兵推之。——《晏子春秋》

(24) 演绎 。如:以一推十;以此类推

(25) 从事娱乐活动 。如:推牌九

(26) 夺去生命;处死

哥哥,你只好推了这牛子休。——《警世通言》

(27) 借口,推说 。如:推调(托辞,耍花招)

英文翻译

push, expel; push for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1 teoi1
◎ 客家话:[梅县腔] toi1 dui3 tui1 tui2 cui1 [海陆丰腔] cui1 tui1 toi1 [客语拼音字汇] cui1 toi1 tui1 [陆丰腔] cui1 kok7 tui1 [客英字典] tui1 cui1 toi1 [台湾四县腔] cui1 tui1 toi1 [沙头角腔] tui1 [东莞腔] tui1 [宝安腔] tui1 | cui1 | t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叉隹脂A合平聲合口三等脂A/chviʧʰwi
jiàn [jian]
部首: 301
笔画: 9
五笔: ADHB
五行:
吉凶:
仓颉: TKLD
四角: 44247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草,存声。本义:草垫子) 同本义

荐,薦席也。——《说文》。按,凡亲地者谓之筵,加于筵者谓之席。席即因也,重于筵也。

副词

(1) 再;又;接连

荐,再也。——《尔雅》

荐,重也。——《小尔雅》

晋荐饥。——《左传·僖公十三年》

以荐食上国。——《左传·定公四年》

饥馑荐降。——《国语·鲁语上》

(2) 又如:荐仍(接连而来);荐更(反复经历);荐臻(荐蓁。接连地来到;一再遇到);荐饥(连年灾荒;连续灾荒)

名词

(1) 同本义

薦,黍蓬。——《尔雅》。按,蒿类也,或以为野茭。

麋鹿食荐。——《庄子·齐物论》。崔注:“甘草也。”

(2) 又如:荐草(茂盛的牧草)

(3) 细草

薦草多衍。——《管子·八观》。注:“茂草也。”

其民不衣而褐薦。——《素问·异法方宜论》。注:“谓细草也。”

北胡随畜薦居。——《汉书·终军传》

(4) 又如:荐居(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住所)

(5) 假借为荐。草垫子

薦,席也。——《广雅》

(6) 又如:草荐;荐席(垫席);荐蒋(垫席);荐藉(草席)

动词

(1) 介绍进献人才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孟子·万章上》

中外交荐。——清· 张廷玉《明史》

徐公 致靖荐。——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荐本(官吏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奏本);荐辟(举荐);荐书(推荐信);荐士(推荐有才德的人)

(3) 进;进献

未遑荐璧。——《梁书·袁昂传》

(4) 又如:荐酒;荐璧(进献璧玉);荐贿(奉献财物)

(5) 衬,垫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贾谊《吊屈原赋》

(6) 又如:荐居(垫草而居)

(7) 包裹

韦恕荐轮,第中游戏。——汉· 荀悦《汉纪》

(8) 无酒肉作贡品的祭祀,素祭

(9) 如:荐新(果菜米谷刚熟,先到神主先人前设供祭祀);荐享(祭献;祭祀);荐奠(祭奠。祭祀的仪式,即向鬼神敬献祭品);荐羞(奉献的祭品);荐享(进献祭品祭祀)

(10) 指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灵 。如:荐亡(为死者念经或做佛事,使其亡灵早日脱难超升);荐度(念经或做佛事,使亡灵脱难超升);荐悼(作佛事悼念死者)

(11) 铺陈

君荐虎皮道旁。——宋· 叶适《毛积夫墓志铭》

(12) 执;举起 。如:荐刀(举刀;执刀)

英文翻译

repeat, reoccur; recomm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in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en5 [东莞腔] zen5 [海陆丰腔] zien5 [客英字典] zien5 [梅县腔] zien5 [宝安腔] zen5 [客语拼音字汇] jian4
◎ 潮州话:之因3 [潮阳]之嫣3 ,zing3(chìng) [揭阳]zêng3(chèng) [潮阳]ziang3(chià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二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在甸先開去聲開口四等zenh/dzenndzʰien

鼎力推荐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