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裳

fǔ cháng [ fu chang]
注音 ㄈㄨˇ ㄔㄤˊ

词语释义

绣有黑白斧形的下裳,王的祭服。

词语解释

  1. 绣有黑白斧形的下裳,王的祭服。

    《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蔡沉 集传:“ 吕氏 曰,麻冕黼裳,王祭服也。”《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 黼黻衣,大带黼裳。”

引证解释

⒈ 绣有黑白斧形的下裳,王的祭服。

《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蔡沉集传:“吕氏曰,麻冕黼裳,王祭服也。”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

黼裳的网络释义

黼裳

  • 黼裳是汉语词汇,读音fǔcháng,出自《书·顾命》。
  • 汉字详情

    [fu]
    部首: 1205
    笔画: 19
    五笔: OGUY
    五行:
    仓颉: TBIJB
    四角: 33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黹( zhǐ),象缝处纵横交错之形;表示与缝衣或刺绣有关。甫声。本义: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 同本义

    黼,白与黑相次文。——《说文》

    玄衮及黼。——《诗·小雅·采菽》

    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考工记·画缋之事》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书·益稷》

    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周礼·天官·典丝》

    (2) 又

    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汉书·贾谊传》

    黼衣黻裳不茹荤。——《荀子·哀公》

    (3) 又如:黼依(绣有斧文的屏风。设于朝廷天子的座后);黼帷(绣有斧形花纹的帷账。古时天子所用);黼绣(绣有斧纹的衣服)。比喻辞藻华丽。如:黼黻(古代礼服所绣的花纹。也泛指花纹和有文采);黼藻(指华丽的辞藻)

    英文翻译

    embroidered official or sacrificial robe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3 [客英字典] pu3 [客语拼音字汇] fu1 pu3 [梅县腔] pu3 [台湾四县腔] p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方矩上聲合口三等pyox/piuupĭu
    cháng,shang [chang,shang]
    部首: 623
    笔画: 14
    五笔: IPKE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FBRYV
    四角: 90732

    详细解释

    cháng

    名词

    (1) (形声。从衣,尚声。本义:下衣)

    (2) 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裳下饰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裳元吉。——《易·坤》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骚》

    整顿衣裳起敛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裳衣(裳与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4) 泛指衣服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乐府诗集·木兰诗》

    (5) 又如:裳袂(衣袖);裳裙(衣襟)

    (6) 另见 shang

    shang

    (1) ——用于“衣裳”

    (2) 另见 cháng

    英文翻译

    clothes; skirt; beautiful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ong2 [梅县腔] shong2 [沙头角腔] song2 [东莞腔] song1 song2 song3 [海陆丰腔] shong2 [陆丰腔] shong3 [客英字典] shong2 [宝安腔] song2 [客语拼音字汇] s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市羊陽開平聲開口三等ʑĭaŋz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