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北寺狱

huáng mén běi sì yù [ huang men bei si yu]
繁体 黃門北寺獄
注音 ㄏㄨㄤˊ ㄇㄣˊ ㄅㄟˇ ㄙˋ ㄩˋ

词语释义

后汉狱名。

词语解释

  1. 后汉 狱名。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帝愈怒,遂下 膺 等於黄门北寺狱。”后以“黄门北寺狱”为冤狱的泛指。 清 钱谦益 《丁卯十月书事》诗之四:“黄门北寺狱频仍,録牒刊章取次徵。” 清 唐孙华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黄门北寺狱,沉寃塞穹苍。”

引证解释

⒈ 后汉狱名。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帝愈怒,遂下膺等於黄门北寺狱。”
后以“黄门北寺狱”为冤狱的泛指。 清钱谦益《丁卯十月书事》诗之四:“黄门北寺狱频仍,録牒刊章取次徵。”
清唐孙华《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黄门北寺狱,沉寃塞穹苍。”

黄门北寺狱的网络释义

黄门北寺狱

  • 黄门北寺狱,读音huáng mén běi sì yù,是汉语词汇,为后汉狱名。
  • 汉字详情

    huáng [huang]
    部首: 1101
    笔画: 11
    五笔: AM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LWC
    四角: 4480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动词

    (1) 垮掉,坏了事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名词

    (1) 黄赤色的马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如:扫黄

    (7) 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英文翻译

    yellow;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wo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ng2 [东莞腔] wong2 [陆丰腔] wong3
    ◎ 潮州话:ng5

    宋本广韵

    mén [men]
    部首: 321
    笔画: 3
    五笔: UYHN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LIS
    四角: 370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2)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3)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4) 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

    门,人所出入也。——《玉篇》

    王城十二门。——《周礼·司门》注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洞门甚隘。——《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

    君竟日不出门。(竟:终)——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门籍(古时写有朝臣姓名年纪等,凭以出入宫门的门证);门不停宾(宾来即见,不须等候。言主人能礼贤下士);门状(家有丧事,将死者生卒年月及殡葬日期,书写于素纸之上,贴在门首,俗称为门状)

    (6) 稽查、征税的关卡 。如:门征(边境关卡征的税,即关税)

    (7) 门前,门口

    掌扫门庭。——《周礼·天官》

    (8) 又如:门墉(门口墙边);门台(门口的台阶);门堂(门侧的堂室。也指家);门戟(门前所列之戟);门塾(闾门两侧的厅堂。古代乡里多于此设立家塾以教化民众)

    (9) 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 。如:玉门、雁门、虎门、江门等

    (10)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灶门老婢。——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11) 又如:门旗(在阵前对称竖立的两面大旗,即指阵门);电门;阀门;闸门

    (12) 门径;诀窍

    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宠之门。——《楚辞·九章》

    (13) 又如:窍门(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好方法);这件事有门了

    (14) 家;家族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先主传》

    至蔺相如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光采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5) 又如:门闾(指家门);门中(指家族中;称族中已亡者);门功(祖先世代的功劳);门地(家世地位。即门第);门庇(先人的庇荫);门法(家法)

    (16) 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

    孔门之徒。——《论衡·问孔》

    (17) 又如:佛门;教门;门徒

    (18) 类别 。如:分门别类

    (19) 动物界的通常最基本部分之一 。如: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0) 传统指跟师傅有关的人 。如:门僧(门下僧人);门下人(门客);门生故吏(学生和老部下);门人(弟子,门生)

    (21) 指旧社会封建迷信组织的帮派 。如:清门;洪门;会道门

    动词

    (1) 守门

    宋师败绩,公伤股, 门官歼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如:门敬(送给看门人的财物);门皂(旧时衙门口值守的差役);门公(守门的老头);宅门(深宅大院的大门);门正(掌管城门关闭及出入的人);门吏(守门的小官员)

    (3) 攻门

    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左传·襄公十年》

    量词

    (1) 用于炮。如:一门炮

    (2) 用于功课、技术等。如:三门功课;两门技术

    英文翻译

    gate, door, entrance, ope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un4

    宋本广韵

    běi [bei]
    部首: 203
    笔画: 5
    五笔: UX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P
    四角: 121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1 ba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墨德開入聲開口一等pəkpok
    [si]
    部首: 307
    笔画: 6
    五笔: FF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GDI
    四角: 403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寸,之声。寸,与法度有关。本义: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如:大理寺(职掌审核刑狱案件))

    (2) 同本义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说文》

    寺,治也,官舍也。——《一切经音义》

    寺,官舍也。——《三苍 》

    寺,官也。——《广雅》。按,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处。

    令骑奴还至寺门。——《汉书·何竝传》。注:“诸官曹之所,通呼为寺。”

    城郭官寺。——《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列寺七里。——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寺正(大理寺正卿的略称);寺舍(官舍。官署办公的房子;佛教僧侣的房舍);寺库(古时寺观里设的当铺);寺省(古时中央行政机构“省”和“寺”的合称);寺曹(九卿官署);寺署(官署);寺卿(九寺大卿的简称);寺棘(大理寺的别称);寺丞(官署中的佐吏)

    (4) 佛教的庙宇

    寺,汉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于 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 白马寺。——《广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又如:寺宇(寺院);寺刹(寺和塔);寺主(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寺庵(僧和尼所居的寺庙);寺寝(祠庙的后殿)

    (6) 某些宗教供礼拜、讲经的处所 。如:礼拜寺;摩尼寺;特指伊斯兰教礼拜讲经的地方

    清真寺

    (7) 奄人,内监。古代皇宫内供使令的小臣

    未见君子,寺人之令。——《诗·秦风·车邻》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诗·大雅·瞻卬》

    齐寺人 貂。——《左传·僖公二年》

    阍,门者也,寺人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8) 又如:寺人(太监,古代宫内供使的小臣,东汉后专指宦官)

    (9) 姓

    英文翻译

    court, office; temple, monastery

    方言集汇

    ◎ 粤语:zi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4 [客英字典] sii5 cih5 [东莞腔] cu3 [梅县腔] se5 [陆丰腔] sii5 [沙头角腔] su3 [宝安腔] su3 [海陆丰腔] sii6 cih6 [台湾四县腔] sii5 cih5
    ◎ 潮州话:ri7 [潮阳]z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祥吏去聲開口三等zsih/sziohzĭə
    [yu]
    部首: 324
    笔画: 9
    五笔: QTYD
    五行:
    仓颉: KHIVK
    四角: 43284

    详细解释

    动词

    狱,确也。——《说文》

    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罪曰狱。”

    利用狱。——《易·噬嗑》

    毋敢折狱。——《易·象上传》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大司徒》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诗·召南》。毛传:“狱,讼也。”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郑玄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

    又如:狱诉(告状);狱讼(诉讼);狱犴(诉讼);狱司(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名词

    (1) 讼案

    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

    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易·贲》

    (2) 又如:狱辞(决狱之词);狱文(判决狱讼的文书);狱主(讼案的当事人)

    (3) 刑狱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4) 又如:文字狱;动辄兴狱;狱牒(刑狱的判决文书);狱牍(刑狱的案卷);狱事(有关刑狱之事);狱法(刑狱之法)

    (5) 刑罚

    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 昭连《啸亭杂录》

    (6) 又如:狱深(刑罚严酷);狱刑(刑罚)

    (7) 监狱,牢房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韩诗》作‘犴’。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

    (8) 又如:狱家院子(狱卒);狱底(古代监禁重犯的地下室);狱级(狱吏);狱牢(监狱)

    (9) 罪,罪案 。如:狱具(罪案已定)

    英文翻译

    prison, jail; case; lawsuit

    方言集汇

    ◎ 粤语:ju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