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动词
(1) 垮掉,坏了事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名词
(1) 黄赤色的马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如:扫黄
(7) 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ng2 [东莞腔] wong2 [陆丰腔] wong3
◎ 潮州话:ng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夆(
)声。本义:蜂,一种昆虫。有蜜蜂、胡蜂、细腰蜂等。特指“蜜蜂”)(2) 同本义
蜂,飞虫螫人者。——《说文》
蜂虿有毒。——《左传·僖公十二年》
蜂目而豺声。——《汉书·文元传》
蜜为液,蜂则阳物也。——《论衡·言毒》
(3) 又如:蜂虿(蜂与蝎子。泛指小毒虫);蜂臣(指蜂王以外的众蜂);蜂扇蚁聚(蜂翅扇动,蚂蚁聚合。比喻人虽众多起不了大作用)
(4) 特指蜜蜂 。如:蜂粉(蜜蜂采的花粉)
形容词
(1) 比喻众多成群
楚蜂起之将。——《史记·项羽本纪》
蜂午并起。——《汉书·刘向传》
谗言之徒蜂生。——《汉书·中山靖王胜传》
乡民蚁拥蜂攒,布满山麓。——《广东军务记》
(2) 又如:蜂出(群拥而出);蜂至(群集而至);蜂溃(像蜂群四处飞散样逃亡);蜂出泉流(像群蜂倾巢,如泉水涌流);蜂合豕突(如群蜂聚集,似野猪奔突。比喻众人杂沓会合,横冲直撞);蜂簇(群蜂簇拥)
(3) 通“锋”。兵器的尖端。引申为锐势,势头
今君起江东, 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 楚将,为能复立 楚之后也。——《汉书·陈胜项籍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ung1 [客语拼音字汇] fung1 pung1 [台湾四县腔] pung1 fung1 [客英字典] fung1 pung1 [海陆丰腔] pung1 fung1 [东莞腔] fung1 [梅县腔] fung1 pung1 bung1 [陆丰腔] pung1 [宝安腔] f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蓬 | 薄紅 | 並 | 東一 | 平聲 | 東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bung | bʰu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要声。本作“要”。本义:紧接肋或胸以下的部分;胸和髋之间的身体的一部分)
(2) 同本义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汉书》
(3) 又如:腰板(人的腰和背。多就姿势而言。亦借指体格);腰腿(腰部和腿部的活动能力)
(4) 肾脏的俗称 。如:猪腰
(5) 指所穿衣服在身体的腰部的部分 。如:裤腰
(6) 缝在衣服里面的或旁边开口的小袋 。如:我腰里还有些钱
(7) 指某物的中部或中间部分
半山腰
(8) 又如:腰房(两进院子中间的房子);腰封(束在礼品中间的绢带,上面写明送礼者和收礼人的名号);腰门(中门);山腰;锅炉炉腰
(9) 驿站 。如:腰站;腰顿
动词
(1) 佩在腰上
腰白玉之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腰金衣紫(腰挂金印,身穿紫袍,指做了大官);腰舟(古人以瓠系在腰间,用以渡水,谓“腰舟”);腰佩(古代系在腰间以别官阶的一种佩件);腰扇(古代佩在腰间可以折叠的团扇);腰袱(系在腰间的包袱。多用以藏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u1 jau1 [东莞腔] jau1 [沙头角腔] jau1 [客英字典] jau1 [海陆丰腔] rau1 [梅县腔] jau1 [宝安腔] jau1 [陆丰腔] jau1 [客语拼音字汇] yau1 ye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要 | 於霄 | 影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qjeu/ieu | ʔĭɛu |
详细解释
dǔ
名词
(1) 人和动物的胃 。如:猪肚;牛肚;羊肚
(2) 另见
dù
名词
(1) (形声。从肉,土声。本义:人或动物的腹部)
(2) 同本义 。如:肚喃(嘟囔);肚包(系在腹部的布袋);肚肠嫩(喻才疏学浅);肚束涤蔑(勒紧腰带);肚兜(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
(3) 物体突起或中间鼓出的部分 。如:腿肚子;手指头肚儿
(4) 指思维器官 。如:肚里明白;肚里(心中;胸中);肚里存见(私下认为);肚里打草稿(心里谋划;考虑);肚皮里蛔虫(善于迎合、猜度别人意图的人)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du3 [海陆丰腔] du3 [客英字典] du3 [台湾四县腔] du3 [沙头角腔] du3 [梅县腔] du3 [宝安腔] du3 [客语拼音字汇] du3 [东莞腔] du3 [梅县腔] d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杜 | 徒古 | 定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dox/duu | dʰ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