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

huáng jīn [ huang jin]
繁体 黃巾
注音 ㄏㄨㄤˊ ㄐ一ㄣ

词语释义

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

借指作乱者,寇盗。

词语解释

  1. 东汉 末年 张角 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

    《后汉书·皇甫嵩传》:“ 角 ( 张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併聚三十六万。”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七:“ 康成 居 北海 ,黄巾拜其门。”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 、 吴广 、 项羽 、 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2. 借指作乱者,寇盗。

    唐 杜甫 《遣忧》诗:“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 仇兆鳌 注:“白马,指 侯景 。黄巾,指 张角 。是时 高暉 以城降 吐蕃 , 王献忠 胁 丰王 珙 以迎 吐蕃 , 吕太一 乘机作乱,故云纷纷攘攘。” 明 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之二:“买驴南归只两句,只愁马上逢黄巾。 叔子 见我无所仗,解刀赠我行色壮。”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之四:“更闻舟子语,前途满黄巾。”

引证解释

⒈ 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

《后汉书·皇甫嵩传》:“角(张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
《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併聚三十六万。”
清赵翼《读史》诗之七:“康成居北海,黄巾拜其门。”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⒉ 借指作乱者,寇盗。

唐杜甫《遣忧》诗:“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
仇兆鳌注:“白马,指侯景。黄巾,指张角。是时高暉以城降吐蕃,王献忠胁丰王珙以迎吐蕃,吕太一乘机作乱,故云纷纷攘攘。”
明徐渭《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之二:“买驴南归只两句,只愁马上逢黄巾。 叔子见我无所仗,解刀赠我行色壮。”
清孙枝蔚《黄河舟中》诗之四:“更闻舟子语,前途满黄巾。”

黄巾的国语词典

东汉末年以巨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故称为「黄巾」。

黄巾的网络释义

黄巾

  • 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后汉书·皇甫嵩传》:“角(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并聚三十六万。”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征赴城门,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清·赵翼《读史》诗之七:“康成居北海,黄巾拜其门。”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 黄巾造句

    东汉末年,朝野文恬武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巾大起义终于暴发了。
    中平元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旬月之间,全国响应。
    只是再往后就不太清楚了,而且黄巾军的官阶划分和晋升制度是否与朝廷军一致也很难说,至少渠帅等职别在朝廷军中肯定是没有的。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他既然是如此,那么其他大部分讨黄巾有功的将士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
    实际上他本来想再练一会,可惜天公不做美!乱世中,那里都是不安全的!一队的黄巾贼找来了,来找什么来了,当然是来找丢失了的箱子。
    如果乐安城的黄巾倾城而出就顺势夺了乐安城,如果只出动千人就回师与范惜文夹攻黄巾。
    直到走近了驿舍门口,才听见身后传来黄巾力士的呼喝,此时再做不得迟疑,便迈开步子艰难的狂奔起来。
    但是卢植也清楚,高云阻挡的是巨鹿城十几万黄巾军,兵力悬殊极大,而张梁又是张角的胞弟,必然全力来救,那高云虎威军的压力真是难以想象。
    四处催粮的士兵为何被袭击?黄巾将领大人,据探子回报‘有一支百人骑兵队,三天前袭击了我们一队催粮兵。
    各位有志于推翻汉室,我黄巾自然欢迎,不过如今我黄巾还得潜心发展,实在不宜大事招摇。
    曹操和刘备的武力都是七十出头些,一人敌住一个黄巾力士,短时间内分不出胜负。
    德威,黄巾蟊贼不足为虑,只要你守住三日,我便召集援军救你。
    夫君日前亲冒失石,率兵剿灭黄巾贼寇,为朝廷立下汗马之功。
    一波近百人的黄巾士兵从不远处的密林中涌出,而自两军兵刃互接,一时间刀光剑影飞舞,空中百箭齐射。
    高云知道这一战之后黄巾军已经魂亡胆落,巨鹿粮尽必将远逃,于是便分兵移营。
    我昔日驱叛胡于塞外,扫黄巾于孟津,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
    新版《三国》中的刘备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因此,他打黄巾军,绰有余裕,帮公孙瓒的田楷扫荡青州,也不甚吃力;等到了与袁术、吕布、曹操这些人对垒,就很难应付了。
    黄巾贼是有备而来,我们不能坐而待毙,应派一支部队出城隐藏,伺机骚扰牵制贼兵,不能让贼兵全心攻城。
    不过程思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对自己黄巾军忠心耿耿,并不像其他人那样三心二意,想着争权夺利,这也是为什么张宁能够容忍了程思的原因。

    汉字详情

    huáng [huang]
    部首: 1101
    笔画: 11
    五笔: AM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LWC
    四角: 4480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动词

    (1) 垮掉,坏了事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名词

    (1) 黄赤色的马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如:扫黄

    (7) 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英文翻译

    yellow;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wo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ng2 [东莞腔] wong2 [陆丰腔] wong3
    ◎ 潮州话:ng5

    宋本广韵

    jīn [jin]
    部首: 318
    笔画: 3
    五笔: MH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女性
    仓颉: LB
    四角: 4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2) 同本义

    巾,佩巾也。——《说文》

    沐巾一。——《仪礼·士冠礼》

    盥卒授巾。——《礼记·内则》

    布巾环幅不凿。——《仪礼·士丧礼》

    静其巾幂。——《仪礼·特牲馈食礼》

    儿女共沾巾。——《战国策·魏策》

    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巾短情长。——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花巾;小丝巾;巾栉(梳洗用品,即手巾和梳子;梳洗打扮);巾帚(拭巾和扫帚);巾帨(毛巾)

    (4) 缠束或覆盖用的织物

    巾袖无光。——唐· 李朝威《柳毅传》

    簌簌衣巾落枣花。——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领巾;围巾;巾带(古代有功之人的冠服,亦代指功名);巾车(有帷幕装饰的车子);巾衣(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又指古代送葬时引柩所用的布

    巾待于阼阶下。——《仪礼》

    (6) 头巾

    愆礼巾,所以饰首。——《风俗通》

    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玉篇》

    羽扇纶巾。——苏轼《赤壁怀古》

    首戴方山巾。——李白《嘲鲁儒》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7) 又如:巾帻(头巾);巾冠(巾和冠);巾絮(头巾);巾囊(包裹,布袋);巾帽(头巾和帽子);巾卷(古代士族所用的头巾和书卷。引申为士族的代称)

    (8) 巾箱

    巾卷充街。——《文选·皇太子释奠会诗》

    (9) 又如:巾笈(存放巾帛、书卷的小箱子);巾笥(有巾帛覆盖的箱子);巾衍(放置头巾、书卷等物的小箱子);巾笥(即巾箱);巾箧(巾箱)

    动词

    (1) 包裹;覆盖

    巾,犹衣也。珠丛云:以衣被车谓之巾。——《周礼·巾车》注

    巾以文绣。(用绣巾盖着。)——《庄子》

    (2) 又如:巾幂(用来覆盖礼器的布帛。引申为“覆盖”)

    英文翻译

    kerchief; towel; turban; KangXi radical number 50

    方言集汇

    ◎ 粤语:gan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梅县腔] gin1 [海陆丰腔]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n1 [沙头角腔] gin1 [陆丰腔] gin1 [东莞腔] gin1 [宝安腔] gin1
    ◎ 潮州话:geng1(kurg) [揭阳]gêng1(keng) [潮阳]ging1(ki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銀眞B開平聲開口三等眞Bkin/kynkĭĕ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