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面弓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即鹊画弓。
宋 孙光宪 《定西番》词:“鹊面弓离短韔,弯来月欲成。”参见“ 鹊画弓 ”。
引证解释
⒈ 即鹊画弓。参见“鹊画弓”。
引宋孙光宪《定西番》词:“鹊面弓离短韔,弯来月欲成。”
鹊面弓的网络释义
鹊面弓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鸟,昔声。字本从隹,隶变作鸟。见《说文》“舃”字注。本义:喜鹊)
(2) 同本义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鹊巢》
鹊始巢。——《礼记·月令·季冬》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诗
(3) 鸦科的鹊属和若干其他属的许多鸟之一,它与松鸦亲缘关系密切,但有一长而分等级的尾,体羽通常为黑色和白色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
(4) 又如:红嘴蓝鹊;鹊音(好消息);鹊报(喜鹊报喜。旧俗以闻鹊声为喜兆);鹊噪(鹊声喧闹。旧俗认为是一种喜兆);鹊喜(鹊噪报喜。旧俗以鹊噪为喜兆)
(5)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面,颜前也。——《说文》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撢人》
私面私献。——《周礼·司仪》
大辂在宾阶面。——《书·顾命》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女之靧面。——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脸部;体面;面子);满面(整个面部)
(4) 外表;表面
微澜动水面。——韩愈《南山诗》
(5) 又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
(6) 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如:书面儿;被面;夹袄面;鞋面
(7) 部位;方面
四面竹树环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南面有三谷。——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9) 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皆面也。——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 又如:舍体而取面;平面;面积
(11) 情面 。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形容词
(1) 当面
面语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即面署第一。——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又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面违(当面违逆他人意旨)
动词
(1) 朝向;面对;面向
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赵策》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凉武昭王传》
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南面召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面墙而立(人如不学,就象面向墙壁而立,毫无所见);面面(面对面)
(3) 见面
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西游记》
(4) 又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
(5) 通“勔”。勉励
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谋面,用丕训德。——《书·立政》
(6) 通“偭”。面向
尊壶者面其鼻。——《礼·少仪》
(7) 通“偭”。背向
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
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
量词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
名词
(1) 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麪,麦末也。——《说文》
(2) 又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大米面;白面
(3) 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 。如:胡椒面;药面
形容词
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 。如:这块白薯真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n5 [客语拼音字汇] mian3 mian4 [海陆丰腔] mien5 [陆丰腔] mian5 [东莞腔] men5 [宝安腔] men5 [台湾四县腔] mien5 [客英字典] mien5 [梅县腔] mien5
◎ 潮州话:ming7 【揭阳】mêng7(mīng 旧时:mīn) min7(mī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面 | 彌箭 | 明 | 仙A開 | 去聲 | 霰 | 開口三等 | 仙A | 山 | mjenh/mienn | mĭɛ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2) 同本义
弓,兵也,所以发矢。——《说文》
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正字通》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韩非子·扬权》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3) 又如:弓手(亦作“弓箭手”。宋元时州县统辖的负责巡逻、缉捕的兵卒);弓壶(有“弓”字铭文的酒器;装弓的袋);弓号(弓);弓剑(弓与剑);弓箕(弓和箕。喻指世传的家业技艺)
(4) 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具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范爱农》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乐府诗集·隋·明余庆·军行》
(5) 又如:弹弓;胡琴弓;弓小(弓形而纤小);弓弯(弓鞋。指缠脚妇女穿的鞋)
(6) 演奏弓弦乐器时的运弓技术 。如:连弓;分弓;顿弓;连顿弓;击跳弓;弹跳弓;抛弓
(7) 丈量土地的器具,用木制成,形状似弓 ,两端距离是五尺,也叫步弓
侯道五十弓。——《仪礼·乡射礼记》
丈地弓制不真,责之弓手。——清· 黄六鸿《清文部·责经手》
(8) 又如:弓手(古代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量词
(1) 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一弓为五尺、三百六十弓为一里
自冢至麓,凡二百弓。——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
(2) 又如:弓口(尺寸。弓: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
动词
(1) 弯曲,引申为弯身,指行礼
据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载,谓有士人醉卧,见妇人踏歌曰:“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返首髻及地,腰势如规
(2) 又如:弓腰人(古指舞伎);弓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ung1 [东莞腔] giung1 [客英字典] giung1 [沙头角腔] giung1 [梅县腔] giung1 [宝安腔] giung1 [海陆丰腔] giung1 [陆丰腔] giung1 [台湾四县腔] gi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弓 | 居戎 | 見 | 東三 | 平聲 | 東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kĭuŋ | ki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