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世传为 王羲之 子 献之 手笔,实为 南朝 宋 以后好事者傅会 王羲之 写《道德经》换鹅事所伪造。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字倣《鹅群帖》,文成鸡卵碑。”参阅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鹅群帖》、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法帖刊误下》。亦省称“ 鹅帖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视其地之宽窄,以为字之大小,或作《鹅帖》行书,或作蝇头小楷。”
引证解释
⒈ 世传为王羲之子献之手笔,实为南朝宋以后好事者傅会王羲之写《道德经》换鹅事所伪造。
引清唐孙华《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字倣《鹅群帖》,文成鸡卵碑。”
参阅宋黄庭坚《山谷题跋·鹅群帖》、 宋黄伯思《东观馀论·法帖刊误下》。亦省称“鹅帖”。 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视其地之宽窄,以为字之大小,或作《鹅帖》行书,或作蝇头小楷。”
鹅群帖的国语词典
一种法帖。相传为王献之所书,后人多断为伪作。
鹅群帖的网络释义
鹅群帖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鸟,我声。本义:家禽名。头大,喙扁阔,颈长,尾短。羽毛为白色或黑色)
(2) 同本义。鸭科中一明确亚科的鸟 ,亲缘关系是在天鹅和鸭之间,额部有橙黄色或黑褐色肉质突起,有一高的稍扁平的嘴,腿中等长,身体通常较鸭大,颈也较鸭长。
(3) 如:
(4) 鹅骄(形容像鹅一般高傲);
(5) 鹅顶椅(靠背高的椅子);
(6) 鹅眼(古代钱币名称。魏时所锖);
(7) 鹅头(讹头。讹诈,敲竹杠);
(8) 鹅项懒凳(狭长的矮凳);
(9) 鹅梨角儿(形容像鹅梨一样的发髻);
(10) 鹅掌鸭信(鹅趾掌,鸭舌头。可做名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ho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2) 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群,辈也。——《说文》
兽三为群。——《国语·周语》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三百维群。——《诗·小雅·无羊》
大夫不掩群。——《礼记·曲礼》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故近者聚而为群。——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群才(有才能的人们);群生(一切生物);群立(站立在人群中);群有(佛教指众生或万物);群儿(一群小儿。多用作轻蔑之辞);群品(万事万物;佛教指众生)。也指其他动物相聚而成的集体。又如:猪群;马群;大鱼群
(4) 朋辈 。如:群好(互相亲善的人们);群季(诸弟);群朋(互相依附,结为党与);群流(同辈);群萃(同类;侪辈)
(5) 百姓 。如:群元(指人民、百姓);群口铄金(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影响的强大或比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
(6) 集团,社会集体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唐· 柳宗元《封建论》
(7) 又如:群法(社会法则);群治(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治理和处置);群俗(社会风尚)
(8) 泛指多数
(9) 指人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礼记》
(10) 指事物
猎者张罗,百兽群拢,或得或失。——《论衡》
量词
用于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 。如:一群天鹅;一群野火鸡;一群白蚁
动词
(1) 聚集;会合,联合
而群天下之英杰。——《荀子·非十二子》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以避群害。——明· 李渔《闲清偶寄·种植部》
群聚而笑。——唐· 韩愈《师说》
群怪聚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群而不党(聚集在一起,却不结党);群曲(合唱的曲子。大多为一人引端,众人和声);群行(结队而行);群萃(事业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群处(成群地相处)
(3) 随俗
仆进不能参名于二立,退又不能群彼数子。——《后汉书》
形容词
(1) 众多
愠于群小。——《诗·邶风·柏舟》
赵王悉召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以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群士(众官,百官;众学士);群有(指万物);群司(百官,众官。同群士);群枉(众多奸邪的小人);群英(众多有才能的人);群从(指众子侄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un2 [宝安腔] kiun2 [海陆丰腔] kiun2 [客英字典] kiun2 [台湾四县腔] kiun2 [东莞腔] kiun2 [梅县腔] kiun2 [客语拼音字汇] kiu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羣 | 渠云 | 羣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文 | 臻 | gyon/giun | gʰĭuən |
详细解释
tiē
形容词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动词
(1) 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
名词
(1) 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量词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è
名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p7 [沙头角腔] tiap7 [梅县腔] tiap7 [台湾四县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5 tiab6 [东莞腔] diap7 [陆丰腔] tiap7 [宝安腔] tiap7 [海陆丰腔] tia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怗 | 他協 | 透 | 怗 | 入聲 | 葉 | 開口四等 | 添 | 咸 | thep | tʰi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