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míng dí [ ming di]
繁体 鳴鏑
注音 ㄇ一ㄥˊ ㄉ一ˊ

词语释义

鸣镝 míngdí

(1) 古时一种射出去带响的箭,多用于发号令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 丘迟《与陈伯之书》
whistling arrow

词语解释

  1. 即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

    《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 乃作为鸣鏑,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裴駰 集解:“《汉书音义》曰:‘鏑,箭也,如今鸣箭也。’ 韦昭 曰:‘矢鏑飞则鸣。’”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揽弓捷鸣鏑,长驱上 南山 。”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羽书鸣鏑警常闻,扬鞭静折愁无策。” 毛泽东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正西风落叶下 长安 ,飞鸣鏑。”

  2. 借指战乱。

    《晋书·后妃传论》:“中原陷於鸣鏑,其兆彰於此焉。”《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论》:“虽鸣鏑之酷,未极於斯。” 宋 王安石 《英德殿上梁文》:“儿郎伟,抛梁北,边头自此无鸣鏑。”

引证解释

⒈ 即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

《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乃作为鸣鏑,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裴駰集解:“《汉书音义》曰:‘鏑,箭也,如今鸣箭也。’ 韦昭曰:‘矢鏑飞则鸣。’”
三国魏曹植《名都篇》:“揽弓捷鸣鏑,长驱上南山。”
明吾丘瑞《运甓记·帅阃宾贤》:“羽书鸣鏑警常闻,扬鞭静折愁无策。”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鏑。”

⒉ 借指战乱。

《晋书·后妃传论》:“中原陷於鸣鏑,其兆彰於此焉。”
《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论》:“虽鸣鏑之酷,未极於斯。”
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儿郎伟,抛梁北,边头自此无鸣鏑。”

鸣镝的国语词典

军中发号令的响箭。参见「嚆矢」条。

鸣镝的网络释义

鸣镝 (箭的一种)

  • 司马迁不朽之作《史记》,其中的《匈奴列传》记载了“鸣镝”的来历,大概如下:冒顿乃作鸣镝,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就是响箭,它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响声。
  • 鸣镝 (汉语词汇)

  • 鸣镝,汉语词汇。
  • 拼音:míng dí
  • 释义:1、即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2、借指战乱。
  • 鸣镝造句

    资源不足,鸣镝鼎不能产生塑身灵液,那就炼化整条矿脉。
    尖锐鸣镝一声,忽然化身火光朝着法相飞去。
    恒河饮马,葱岭洗剑;碎叶城揽月,库页岛赏雪;黑海之滨垂钓,北冰洋上猎熊;中南半岛飞鸣镝,扶桑群岛洗战靴。
    倏尔又是一条银色的箭夹着鸣镝声射向他,他却一动不动,看着射箭的人——他的儿子。
    小小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西风洛下、飞鸣镝,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不防高洋突射一鸣镝,射伤荏氏的面部。
    正在前后众人愣怔惊异之际,管星勃然变色,猛然大喊道不好,是鸣镝,前后注意,有埋伏。
    蚂蚁缘槐夸大国,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上门发出鸣镝血战书血耻,反倒再次被对手绑在了耻辱柱上,最后还得拿粮换人。
    再看黄河对岸,参差的簇拥着一群人,这群人个个身壮如熊,头发披散,身着粗布衣,手执角弓、长矛、鸣镝等兵器,为首的几个人端坐在马上,目光炯炯,溢满杀气。
    资源不够,鸣镝鼎不能产生塑身灵液,那就炼化整条矿脉。
    时间不长,一支鸣镝带着一缕火光冲天而起,接着,又有两支鸣镝直冲夜空。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研究主管刘鸣镝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明两年仍将较为稳定,人民币是否升值要取决于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
    中国之民,大半服田力穑,虽复授以兵械,教之击刺,在教场之中,坐作进退,有似严整,必若使之与敌人相遇,填然鼓之,鸣镝始交,其奔北溃败,可以前料,决无疑也。

    汉字详情

    míng [ming]
    部首: 514
    笔画: 8
    五笔: KQY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RPYM
    四角: 67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2) 同本义

    鸣,鸟声也。——《说文》

    鸟兽之音曰鸣。——《管辂别传》

    鸣鹤在阴。——《易·中孚》

    凤皇鸣矣。——《诗·大雅·卷阿》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鸡鸣》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又如∶鸣管(鸟类的发声装置);鸣凤(凤鸟鸣叫);鸣雁(雁鸣叫)

    (4) 泛指发声

    震为鸣。——《易·说卦传》

    萧萧马鸣。——《诗·小雅·车攻》

    鸣玉者,佩玉也。——《南子·贾经》

    驴一鸣。——唐· 柳宗元《三戒》

    虽大风不能鸣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鸣石(撞击则会发出声响的石头);鸣玉(古人佩于腰间的玉饰。行走时相互撞击而发声);鸣琴(指琴。又比喻瀑布的声音);鸣鞭(挥鞭发出声响);鸣銮(车上的銮铃鸣响。指天子或贵族出行)

    (6) 震惊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 越甲鸣吾君。—— 唐· 王维《老将行》

    (7) 申告

    重者鸣官究治。——明· 祁彪佳诗

    (8) 言说;称说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庄子》

    (9) 闻名,著称

    以其技鸣。——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以技鸣者。

    (10) 又如:以文鸣江东

    (11) 〈形〉 假借为“明”。光明,明亮

    里社鸣而圣人出。——李康《运命论》

    英文翻译

    cry of bird or animal; make s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ming4

    宋本广韵

    dí,dī [di,di]
    部首: 506
    笔画: 16
    五笔: QUMD
    五行:
    仓颉: OPYCB
    四角: 807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稀土族的三价金属元素,它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已知的具有最大磁性的物质之列。其氧化物呈白色,而盐呈微黄色 ——元素符号Dy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金,啇( )声。本义:箭的尖头)

    (2) 同本义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锋镝;箭镝;镝矢(内部有三个小空洞的箭头。射出时会发出响声,因此也叫鸣镝);镝箭(即镝矢)

    (4) 箭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曹植《名都篇》

    (5) 另见

    英文翻译

    dysprosium

    方言集汇

    ◎ 粤语:d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