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酒薄而邯郸围
词语释义
语出《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词语解释
语出《庄子·胠箧》:“ 鲁 酒薄而 邯郸 围。” 陆德明 释文:“ 许慎 注《淮南》云:‘ 楚 会诸侯, 鲁 赵 俱献酒於 楚 王, 鲁 酒薄而 赵 酒厚。
楚 之主酒吏求酒於 赵 , 赵 不与。吏怒,乃以 赵 厚酒易 鲁 薄酒奏之。 楚 王以 赵 酒薄,故围 邯郸 也。’”后因以喻事情的展转相因,互相牵连。 北齐 刘昼 《新论·慎隙》:“ 鲁 酒薄而 邯郸 围,羊羹偏而 宋 师败, 郈孙 以鬭鷄亡身, 齐侯 以笑嬪破国。”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春秋》捐其首谋,捨其亲弑,亦何异 鲁 酒薄而 邯郸 围,城门火而池鱼及。”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喻事情的展转相因,互相牵连。
引语出《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陆德明释文:“许慎注《淮南》云:‘ 楚会诸侯, 鲁赵俱献酒於楚王, 鲁酒薄而赵酒厚。 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 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
北齐刘昼《新论·慎隙》:“鲁酒薄而邯郸围,羊羹偏而宋师败, 郈孙以鬭鷄亡身, 齐侯以笑嬪破国。”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春秋》捐其首谋,捨其亲弑,亦何异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火而池鱼及。”
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国语词典
楚会诸侯,鲁、赵皆献酒,鲁酒淡而赵酒浓,楚的主酒吏向赵国求酒,赵不允。吏便以鲁淡酒换赵浓酒,楚王因酒淡兵围邯郸。典出《庄子.胠箧》。比喻无端蒙祸或莫名其妙遭受牵累。
如:「处世要戒慎小心,有时更要避免鲁酒薄而邯郸围,无辜受害。」
鲁酒薄而邯郸围的网络释义
鲁酒薄而邯郸围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从鱼,从口,“口”象器形。整个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鱼味美,嘉)
(2) 同本义
(古鲁字)从曰,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鲁入口,嘉美也。”—— 林义光《文源》
(3) 迟钝,愚钝
参也鲁。——《论语》
鲁人以为敏。——《左传》
容居,鲁人也。——《礼记·檀弓》
(4) 又如:鲁拙(笨拙);鲁人(鲁钝的人,愚钝的人)
(5) 莽撞,粗野 。如:粗鲁(粗暴鲁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水,从酉(
)。“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2) 同本义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说文》
酒曰清酌。——《礼记·曲礼》
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
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
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3) 又如:酒肆(酒店);酒水(酒;筵席);酒生(酒保,酒店伙计);酒务(酒店)
(4) 酒席,酒筵 。如:酒坐(酒席);酒场(酒会)
动词
(1) 饮酒 。如:酒面(席前,斟满一杯酒暂时不饮,先行酒令,叫“酒面”);酒底(席间,每行完一次酒令,饮一杯酒,叫“酒底”)
(2) 以酒荐祖庙
卜辞所载之酒字为祭名。考古者酒熟而荐祖庙,然后天子与群臣饮之于朝。——罗振玉《殷虚文字类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u3 [梅县腔] ziu3 [沙头角腔] tsieu3 [客语拼音字汇] jiu3 [客英字典] ziu3 [陆丰腔] ziu3 [宝安腔] ziu3 [东莞腔] ziu3 [台湾四县腔] zi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酒 | 子酉 | 精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ciux/ziov | tsĭə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
(2) 又如:薄衣(单薄的衣服);薄眉(淡扫蛾眉,用浅黛画的眉毛);薄唇轻言(嘴唇薄,说话声音轻细。引申指说话刻薄);薄纸;薄肉片
(3) 土地含养分少,不肥沃的
地薄,寡于积聚。——《史记·货殖列传》
(4) 又如:土地薄;薄田(不肥沃的田地)
(5) 感情不深;冷淡 。如:情分不薄;薄幸(薄情,寡情);薄情(寡情,没有情意)
(6) 味淡 。如:薄咸(味淡和味咸);薄薄(形容滋味淡薄)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ok8 [陆丰腔] pok8 [沙头角腔] pok8 [东莞腔] bu1 pok8 [台湾四县腔] pok8 [宝安腔] pok8 [客语拼音字汇] pog6 [梅县腔] pok8 [客英字典] pok8
◎ 潮州话:波窝8 波窝7 ,boh8(pôh) bo7(pō)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泊 | 傍各 | 並 | 鐸合 | 入聲 | 藥 | 合口一等 | 唐 | 宕 | buak | bʰuɑk |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而 | 如之 | 日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nji/rio | nʑĭə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地名
赵邯郸县。从邑,甘声。——《说文》。 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 邯山。
进至邯郸。——《后汉书·光武纪》。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
(2) 又如:邯郸丽步(赵地美女的优美舞蹈);邯郸梦(又称“黄梁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on2 [宝安腔] hon2 [台湾四县腔] hon2 [客英字典] ham2 hon2 [客语拼音字汇] ham2 ho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寒 | 胡安 | 匣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ɣɑn | ghan/han |
详细解释
(2) —地名用字。“邯郸”
郸,邯郸县,从邑,单声。——《说文》
(3) 在河北省。“郸城”,县名,在河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囗,韦声。“囗”是“围”的古字。本义:环绕)
(2) 同本义
囗,回也,象回币之形。——《说文》。段注:“按,围绕, 周围字当用此。”
围,裹也。——《广雅·释诂四》
范围天地之化。——《易·系辞上》
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周礼·考工记·庐人》
(3) 又如:围堑(围绕营垒的壕沟);围圆(圆形围墙);围地(四周山川环绕,形势险峻的地方);围屏(屏风);围落(篱笆,栅栏)
(4) 包围
秦之围 邯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围邯郸。——《史记·魏公子列传》
江都围急。——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四面围住。——《广东军务记》
(5) 又如:围歼;围守(包围监守);围取(包围夺取)
(6) 防守
围,守也。——《说文》
围不言战。——《公羊传·庄公十年》
(7) 又如:围落(藩篱。借指防卫)
(8) 通“违”。违背;离开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围之。——《管子·形势》
则王以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商君书·徕民》
名词
(1) 围子,用土、石、荆棘等围成的防御设施
敕军营更筑严围。——《三国志》
(2) 打猎的围场;围猎
百官戎服骑从,鼓行入围。——《隋书》
(3) 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设的禁区
今皇上巡幸曰围,取巡狩义。——俞正燮《癸巳存稿》
(4) 围田。围占江湖淤滩造的田
(5) 区域
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诗·商颂·长发》
(6) 四周,周边(多指周边的长度) 。如:四围都是花
(7) 包围圈
外围合。——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即撤围。
(8) 姓
量词
(1) 用于四周有围栏或可用以围裹的东西。如:一围玉带
(2) 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指两只胳膊合围起来的长度,也指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围的长度。如:十围;腰阔数围;大树絮之百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