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

yú xīng [ yu xing]

词语释义

即“蕺菜”。

词语解释

  1. 亦作“ 鱼鯹 ”。鱼虾等发出的腥气。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鱼石, 衡阳 湘乡县 有 石鱼山 ,山石色黑,理若生雌黄,开发一重,輒有鱼形,鳞鰭首尾有若画,长数寸,烧之作鱼腥。”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孙都官河上写望》:“鱼鯹矗矗桥边市,花暗深深竹里窗。” 明 周履靖 《群物奇制·饮食》:“胡椒去鱼鯹。” 宋传恩 《绿水悠悠·水鬼》:“风吹来,凉荫荫的,夹杂着湖里深夜特有的湿润的清新的甜甜的鱼腥味。”

鱼腥造句

她说道:“真的!甜心,我不是在开玩笑,我的确闻到鱼腥味,我想那是我们的儿子。
还有就是我们必须要确定的一点就是,即使它是海产品,但是它问起来也不应该有强烈的鱼腥味。
将紫草根、七叶一枝花、鱼腥草、前胡制成浸膏,干燥后粉碎,加入人工牛黄和匀。
渔民家总有股鱼腥味。
千里之外,如晤乡邻,见面不识,顿时对鱼腥草十分抱歉。
鱼腥草蒸馏液中含有其他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体外过敏试验结果与动物试验结果一致,体外致敏模型可用于药物过敏原的筛选。
取鲜鱼腥草、土大黄、土槿皮、博落回各等份,切碎共捣烂,纱布包紧,以药包揉擦患处,擦至发热为度,每日数次或十余次。
鱼腥草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时,常与车前子、白茅根、海金砂等同用;亦可单用鱼腥草,不仅治疗热淋,尚可治疗白浊及白带。
病粒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破裂后散发出鱼腥气味。
一种中药抗菌除臭鞋托底片由竹浆压制而成,其特征是在竹浆中还加有具有抗菌除臭功效的中药材,如鱼腥草等。
这种鱼油没有讨厌的鱼腥味。
而白港是一个渔妇,她闻起来有海盐、凛风与鱼腥。
制作中,将鲫鱼先梭锅后加入酱料烧制,最后装盘铺上大量鱼腥草和葱花,一勺热油浇上去,伴随着脆亮的滋啦声,鲜嫩美味不言而喻。
蕺菜因为搓揉新鲜叶子会有强烈鱼腥味,所以又叫鱼腥草。
主要配料刺梨汁、鱼腥草汁、木糖醇、砂糖、柠檬酸、蜂蜜。
鱼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
目的优选鱼腥草药材确定炮制工艺;法测定甲基正壬酮的含量。
林下晒衣嫌日淡,池中濯足恨鱼腥。
用当地特产的香米饭,放上切成小块的黄焖小猪肉、火烧鸡、熟火腿和油煎土豆、凉拌鱼腥草、清煮南瓜等辅料,再配一碗鲜鸡汤。
对于比赛后举行的晚宴,雷利说:“我想我已经吃够了鱼腥味的东西。”。

汉字详情

[yu]
部首: 810
笔画: 8
五笔: QG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WM
四角: 271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动词

(1) “渔”的古字。打鱼,捕鱼

以佃以鱼。——《易·系辞下》

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

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 孔武仲《自实丰仓归》

(2) 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英文翻译

fish;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5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宋本广韵

xīng [xing]
部首: 444
笔画: 13
五笔: EJTG
五行:
仓颉: BAHM
四角: 762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腥气,泛指肉鱼、类及油脂的臭气味

腥臊并御。——《楚辞·屈原·涉江》。注:“臭也。”

王之厨馔,腥蝼不可飨。——《列子·周穆王》

水居者腥。——《吕氏春秋·本味》

扁地腥云。——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这碗鱼汤有点腥;腥腻(腥气油腻);血腥;腥臭;土腥气

(3) 病猪肉中像星或米粒的息肉

豕盲眡而交睫,腥。——《周礼·内饔》

(4) 通“胜”。生肉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论语·乡党》

膳膏腥。——《礼记·内则》

胖如脯而腥者。——《周礼·内饔》郑注

(5) 荤腥,带腥气的食物 。如:他从不沾腥;腥腐(腥臭腐败之物);腥膏(腥荤肥腻的食物);腥血(荤腥)

形容词

(1) 丑恶

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书·酒诰》

(2) 又如:腥德(丑恶的品德);腥闻(丑恶的名声或恶名远播)

(3) 生 。如:腥生(生的鱼肉等食物);腥鱼(生鱼);腥鲜(水产动物)

英文翻译

raw meat; rank, strong-smel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 客家话:[梅县腔] siang1 [台湾四县腔] siang1 sen1 [客英字典] siang1 sen1 [海陆丰腔] siang1 sen1 [东莞腔] siang1 [宝安腔] siang1 [客语拼音字汇] xiang1 xiang4 [陆丰腔] sia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五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桑經青開平聲開口四等sieŋ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