鬟簪
注音
ㄏㄨㄢˊ ㄗㄢ
词语释义
插戴于鬟髻的簪子。
词语解释
插戴于鬟髻的簪子。
南朝 梁简文帝 《茱萸女》诗:“杂与鬟簪插,偶逐鬢鈿斜。东西争赠玉,纵横来问家。”
引证解释
⒈ 插戴于鬟髻的簪子。
引南朝梁简文帝《茱萸女》诗:“杂与鬟簪插,偶逐鬢鈿斜。东西争赠玉,纵横来问家。”
鬟簪的网络释义
鬟簪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妇女的梳成环形的发卷
鬟,总发也。从髟(
),睘( )声。——《说文》。 郑珍注:“谓盘鬟如环。”香雾云鬟湿,清浑玉臂寒。——杜甫《月夜》诗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风鬟雨鬓。——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婢女
欲买小鬟试教之,教坊供奉谁知者。——宋· 梅尧臣《听文都知吹箫》
英文翻译
dress hair in coiled knot; maid
方言集汇
◎ 粤语:waan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n2 [台湾四县腔] fan2 [宝安腔] wan2 [梅县腔] fan2 [客英字典] fan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n2 [台湾四县腔] fan2 [宝安腔] wan2 [梅县腔] fan2 [客英字典] f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七刪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還 | 戸關 | 匣 | 刪合 | 平聲 | 刪 | 合口二等 | 山 | 刪 | ɣwan | ghruan/hoa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賛(
)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韩非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 又如:簪冕(冠簪与冕服);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簪缨缙绅(比喻仕宦之人)
动词
(1) 插戴在头上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 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列传》
乃簪一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3) 连缀
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仪礼·士丧礼》
(4) 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
英文翻译
hairpin, clasp; wear in hair
方言集汇
◎ 粤语:zaam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m1 [陆丰腔] zam1 [沙头角腔] zam1 [客英字典] zam1 [台湾四县腔] zam1 [梅县腔] zam1 [宝安腔] zam1 [东莞腔] sun3 [客语拼音字汇] zam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m1 [陆丰腔] zam1 [沙头角腔] zam1 [客英字典] zam1 [台湾四县腔] zam1 [梅县腔] zam1 [宝安腔] zam1 [东莞腔] sun3 [客语拼音字汇] za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旡 | 側吟 | 莊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侵B | 深 | crim/trym | kĭə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