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胡
词语释义
胡人多须,故称。
词语解释
胡人多须,故称。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
引证解释
⒈ 胡人多须,故称。
引唐刘商《胡笳十八拍》:“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髟,冉声。髟(
),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两颊上的长须)(2) 同本义;也泛指胡须
髥,颊须也。从须从冄,会意,冄亦声。字亦作髥。——《说文》
奋髥抵几。——《汉书·朱博传》。注:“颊毛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清·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髯夫(指脸上多须的人);髯公(指年长多须的人);髯奴(指多须的奴仆);髯佛(称仁慈多须的人);髯胡(须髯和颌下的垂肉);髯翁(指年老多须的人);髯须(指胡子);髯髯然(髯须动摇的样子);白发苍髯
(4) 须多或须长的人
羽美须髯,故 亮谓之髯。——《三国志》
(5) 动物的须
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山海经·西山经》。 郭璞注:“髯,咽下须也。”
(6) 通“蚺”。蟒蛇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淮南子·精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am2 ram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m1 yan2 [梅县腔] ngiam2 [客英字典] ngiam1 jam1 [宝安腔] ngiam1 (jam2) [台湾四县腔] ngiam2 jam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2)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3)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4)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 (5)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将胡骏马。 胡人大入塞。 (6) 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又指钱);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 (7) 指胡人 。如:胡奴(为奴的胡人;对胡人的贱称);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 (8) 古国名 。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二月,楚灭 胡。——《左传》 代词 (1) 怎样;何 胡,何也。——《广雅·释诂三》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书·太甲下》 胡能有定?——《诗·邶风·日月》 (2) 又如:胡说(何说,怎么说);胡为(何故);胡为如此? (3) 为什么;何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汉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4) 又如:胡为(何为;为什么);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胡宁(何乃;为何) (5) 什么;何 。如:胡底(到什么地步);胡颜(有何面目) 形容词 (1) 黑 或谑张飞胡,或笑 邓艾吃。—— 李商隐《骄儿诗》 (2) 远;大 。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 副词 任意乱来 。如:胡画拉(瞎扯);胡柴(胡说);胡白(胡说);胡拿(胡闹);胡喷(胡说) 名词 (1) 胡须 有龙垂胡髯。——《风俗通·正失》 (2) 又如:胡髯(“胡”是“胡子”的通称;“髯”指两颊上的胡子);胡子;胡须 (2) 见“胡同”( )“衚”英文翻译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方言集汇◎ 粤语:wu4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