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参军
词语释义
晋·郤超的别名。
羊的别名。
词语解释
晋 郄超 的别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宠礼》:“ 王珣 、 郗超 竝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 珣 为主簿, 超 为记室参军, 超 为人多须, 珣 状短小。于时 荆州 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羊的别名。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引 晋 崔豹 《古今注》:“羊曰美髯主簿、髯参军。”
引证解释
⒈ 晋郄超的别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王珣、郗超竝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
引珣为主簿, 超为记室参军, 超为人多须, 珣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⒉ 羊的别名。
引《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引晋崔豹《古今注》:“羊曰美髯主簿、髯参军。”
髯参军的网络释义
髯参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髟,冉声。髟(
),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两颊上的长须)(2) 同本义;也泛指胡须
髥,颊须也。从须从冄,会意,冄亦声。字亦作髥。——《说文》
奋髥抵几。——《汉书·朱博传》。注:“颊毛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清·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髯夫(指脸上多须的人);髯公(指年长多须的人);髯奴(指多须的奴仆);髯佛(称仁慈多须的人);髯胡(须髯和颌下的垂肉);髯翁(指年老多须的人);髯须(指胡子);髯髯然(髯须动摇的样子);白发苍髯
(4) 须多或须长的人
羽美须髯,故 亮谓之髯。——《三国志》
(5) 动物的须
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山海经·西山经》。 郭璞注:“髯,咽下须也。”
(6) 通“蚺”。蟒蛇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淮南子·精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am2 ram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m1 yan2 [梅县腔] ngiam2 [客英字典] ngiam1 jam1 [宝安腔] ngiam1 (jam2) [台湾四县腔] ngiam2 jam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cān动词 (1) (本义见 音)(2) 加入 参水浸于盂内。——宋应星《天工开物》 (3) 又如:参选(参加选拔);参纂(参加编纂) (4) 参与(亦作“参予”“参豫”。预闻而参议其事) 与之参国政。——《晋书·唐彬传》 (5) 又如:参决(参与决定计划);参定(参与决定);参事(参与计议国事) (6) 领悟;琢磨 或者此时参悟了,也未可定。——《红楼梦》 (7) 又如:参悟(领悟);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心思虑,排除杂念来参悟佛教的“妙谛”) (8) 检验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韩非子·显学》 (9) 进见,拜见(以一定的礼节进见) 拜了佛祖金身,参了罗汉。——《西游记》 (10) 又如:参承(参拜侍候。表示恭敬);参请(参拜请教) (11) 参考,参照(参考并对照) 。如:参酌(参考衡量,以定取舍);参变(参考而有所变通) (12) 弹劾,封建时代指向皇帝告发官吏罪状 他怕京官老爷们写信给御史参他。——《老残游记》 (13) 又如:参劾(纠弹官吏的失职);参奏(向皇帝提出对官吏的弹劾) (14) 另见 cēn(2) 另见 sān数量词 (1) 通“叁”。即三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其一。——《迥礼·考工记·轮人》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庄子·大宗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参分天下,而有其二。——《后汉书·伏湛传》 而勤思乎参天贰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师吉曰:“地与己并天为三,是三天也。” 将军气概与天参。——《三国演义》 (2) 另见 shēn名词 (1)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迁实沈于大厦,主参。——《左传》 (2) 又如:参横月落(天快亮);参井(参星与井星) (3) 人参、党参的通称。多指人参 。如:参茸 (4) 另见 英文翻译take part in, intervene; ginseng
方言集汇◎ 粤语:caam1 sam1
◎ 潮州话:〖cam1(tsham)[澄海]cang1〗 〖siam1(siam)[澄海]siang1[揭阳、潮阳]sim1〗 〖san1(saⁿ)〗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2) 同本义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3)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4) 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5) 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 饶阳。 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6) 驻扎 。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7) 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 明· 徐渭《雌木兰》
名词
(1) 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 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2)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3) 军队的编制单位 。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4)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5)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 。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6) 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7)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8)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9) 营房,军营 。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10)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11)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 ,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12) 阵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高适《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