髭须

zī xū [ zi xu]
繁体 髭鬚
注音 ㄗ ㄒㄨ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髭须 zīxū

(1) 嘴周围的胡子

moustache

词语解释

  1. 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 罗敷 ,下担捋髭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额濶頦宽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么台台。”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三:“‘不行’,姓 吴 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引证解释

⒈ 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额濶頦宽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么台台。”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三:“‘不行’,姓吴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髭须的国语词典

生在嘴边的短毛。

髭须的网络释义

髭须

  • 髭须:词语
  • 髭须:中药名
  • 髭须 (词语)

  • 髭须,汉语词汇。
  • 拼音:zī xū
  • 释义: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 髭须造句

    他的灰眉毛和灰头发显得有些蓬乱不整,嘴角的髭须也不美观。
    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
    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双手捧着一双筷子,半合双目,髭须随洪亮的声音微微颤动,“戒渡,戒……”。
    他那雪亮的牙齿在一小撮髭须下微微一露,仿佛要笑似的。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当然喽,"瑞德咧着嘴,露出髭须底下那排雪白牙齿,狡狯地说。
    在那时代,髭须代表有产阶级,刺马距代表无车阶级。
    声音洪亮,身材高大,紫微微一张面皮,黑漆漆满部髭须,又是军官打扮,更显得威严壮健。
    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
    “不行,”姓吴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双手捧着一双筷子,半合双目,髭须随洪亮的声音微微颤动,“戒渡,戒……”约莫一刻钟后,随着佐藤的结束语,听众渐次散去。
    她那道浓厚而且长得异样的花白眉毛,是卷起的和倒立的,筒直像是两撇搁错了位置的髭须。

    汉字详情

    [zi]
    部首: 1001
    笔画: 16
    五笔: DEHX
    五行:
    仓颉: SHYMP
    四角: 721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嘴唇上边的短须

    頾,口上毛也。从须,此声。——《说文》。字亦作髭。

    至于灵王,生而有髭。——《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微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髭发(口上毛叫髭,头上毛叫发)

    英文翻译

    mustache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ih1 [梅县腔] zii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宝安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即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cie/zie
    [xu]
    部首: 616
    笔画: 9
    五笔: E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HMBO
    四角: 2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头,彡( shā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名词

    (1) 片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动词

    (1) 等待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副词

    (1) 终于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1) 相当于“却”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英文翻译

    must, have to, necessary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