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ㄗ ㄔㄢˊ
词语释义
亦称“胡子蟾”。
词语解释
亦称“ 鬍子蟾 ”。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 四川 峨眉山 。
引证解释
⒈ 亦称“鬍子蟾”。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四川峨眉山。
髭蟾的网络释义
髭蟾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嘴唇上边的短须
頾,口上毛也。从须,此声。——《说文》。字亦作髭。
至于灵王,生而有髭。——《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微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髭发(口上毛叫髭,头上毛叫发)
英文翻译
mustache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ih1 [梅县腔] zii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宝安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ih1 [梅县腔] zii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宝安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貲 | 即移 | 精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cie/zi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詹(
)声。本义:蟾蜍( )简称“蟾”,即癞哈蟆)(2) 同本义
小蟾徐行腹如鼓。——元· 元好问《蟾池》
(3) 又如:蟾壶(古代计时器。一种蟾蜍形的漏壶);蟾兔(蟾蜍与玉兔)
(4) 传说中月有蟾蜍。所以称月为蟾 。如:蟾桂(神话中的月里蟾蜍和丹桂);蟾宫(指月亮中的宫殿)
英文翻译
toad
方言集汇
◎ 粤语:sim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am2 san5 [客语拼音字汇] cam2 kiem2 [海陆丰腔] sham2 shan5 [客英字典] sham2 [东莞腔] cam2 [陆丰腔] sham3 [宝安腔] sam2 [梅县腔] sham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am2 san5 [客语拼音字汇] cam2 kiem2 [海陆丰腔] sham2 shan5 [客英字典] sham2 [东莞腔] cam2 [陆丰腔] sham3 [宝安腔] sam2 [梅县腔] sham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四鹽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詹 | 職廉 | 章 | 鹽A | 平聲 | 鹽 | 開口三等 | 鹽A | 咸 | cjem/tjem | tɕĭɛ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