骢马

cōng mǎ [ cong ma]
繁体 驄馬
注音 ㄘㄨㄥ ㄇㄚˇ

词语释义

1.亦作"騘马"。 2.青白色相杂的马。 3.指御史所乘之马或借指御史。

词语解释

  1. 亦作“騘马”。青白色相杂的马。

    南朝 宋 鲍照 《结客少年场行》:“騘马金络头,锦带佩 吴 钩。” 南朝 梁 《骢马》诗:“驄马鏤金鞍,柘弹落金光。” 唐 李贺 《浩歌》:“青毛騘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清 孙枝蔚 《艳曲》之二:“青楼十万户,驄马向谁家。”

  2. 指御史所乘之马或借指御史。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二:“见君乘驄马,知上 太行 道。” 唐 丘为 《湖中寄王侍御》诗:“驄马真傲吏,翛然无所求。” 明 郑善夫 《送苏侍御从仁使蜀》诗:“驄马今何去,玄冥岁已残。” 清 严允肇 《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诗:“驄马出 蓟门 ,驾言赴 岷 峨 。”参见“ 驄马使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騘马”。

⒉ 青白色相杂的马。

南朝宋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騘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南朝梁《骢马》诗:“驄马鏤金鞍,柘弹落金光。”
唐李贺《浩歌》:“青毛騘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清孙枝蔚《艳曲》之二:“青楼十万户,驄马向谁家。”

⒊ 指御史所乘之马或借指御史。参见“驄马使”。

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二:“见君乘驄马,知上太行道。”
唐丘为《湖中寄王侍御》诗:“驄马真傲吏,翛然无所求。”
明郑善夫《送苏侍御从仁使蜀》诗:“驄马今何去,玄冥岁已残。”
清严允肇《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诗:“驄马出蓟门,驾言赴岷峨。”

骢马的国语词典

青白色的马。泛指健壮的骏马。

骢马的网络释义

骢马 (汉语词汇)

  • 词目:骢马
  • 亦作:“騘马”
  • 解释:青白色相杂的马
  • 出处:南朝 宋 鲍照《结客少年场行》
  • 汉字详情

    cōng [cong]
    部首: 320
    笔画: 14
    五笔: CTL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MHWP
    四角: 761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青白杂毛的马。今名菊花青马

    骢,马青白杂毛也。从马,悤声。——《说文》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骢马(青毛与白毛相间,淡青色的马)

    (3) 泛指马

    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杜甫诗

    英文翻译

    horse with a bluish white color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1

    宋本广韵

    [ma]
    部首: 320
    笔画: 3
    五笔: CNN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VSM
    四角: 7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动词

    (1) 〈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形容词

    大的。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英文翻译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方言集汇

    ◎ 粤语:maa5
    ◎ 潮州话:bhê2 maⁿ2

    宋本广韵

    骢马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