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人墨客

sāo rén mò kè [ sao ren mo ke]
繁体 騷人墨客
注音 ㄙㄠ ㄖㄣˊ ㄇㄛˋ ㄎㄜ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骚人墨客 sāorén-mòkè

(1) 骚人: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泛指诗人。墨客: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poets and writer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宣和画谱 宋迪》:“运思高妙,如骚人墨客登高临赋。”

成语辨析

客;不能写作“容”。

成语用法

骚人墨客联合式;作宾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指风雅的文人。

《宣和画谱·宋迪》:“运思高玅,如骚人墨客登高临赋。”
《明史·艺文志序》:“外此则名公卿之论撰,骚人墨客一家之言,其工者深醇大雅,卓卓可传。”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三章:“他又加入本地的啼鹃诗社,闲空时就跟那些骚人墨客联句步韵,当做消遣。”

骚人墨客的国语词典

风雅的文士。

骚人墨客的网络释义

骚人墨客

  • 骚人墨客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 sāo rén mò kè,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出自 唐·李白《古风》诗:“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汉·扬雄《长杨赋》:“墨客降席,再拜稽首。”
  • 骚人墨客的翻译

    德语: Literati
    俄语: поэты и художники

    骚人墨客造句

    当今的骚人墨客所余无几,老的一辈多已谢世,少的一辈又无甚兴致修养。
    万里长江滚滚东流,古往今来数不清的骚人墨客都曾在它身边大发感物抒怀之情。
    他到达长安后,一有空闲就与王孙公子、骚人墨客们联句步韵,探幽赏花,作为消遣。
    多少骚人墨客,留恋徽山绩水。
    其作品多为古诗词画意,古代骚人墨客,寄兴赋比之间,底蕴深厚,意境邃远,故佳句既得,即成千古绝唱。
    西湖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畅游咏叹的“宠儿”。
    西湖盛景,名传天下,自来便有无数骚人墨客,在此吟咏作对,相争风雅,“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巫山迷离幽幻的美,不仅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前来留连歌颂。
    每逢佳节,菽庄花园总是高朋满座,鸿儒硕学、骚人墨客在此放歌吟咏,挥毫泼墨。
    蹄声断断续续,豪无节奏,多半是那游山玩水,路经此地的骚人墨客。
    哦,比起地灵人杰的西湖,那勾留了多少骚人墨客的洋洋十景;那令人神往和凭吊的人物传说,使村野的清河相形见细了。
    千百年来…黄山便一直受到无数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的吟咏赞叹,自唐代以还更有许多关于他的记载流传世间。
    巫山迷离幽幻的美,不仅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前来留连歌颂,更有一些寻求羽化的出尘之士,就在巫山的绝……
    春则桃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四时景色各有千秋,令人目不暇给;而骚人墨客络绎于途,增添不少诗情画意。
    亭外芦苇花白茫茫细雨轻轻打秋风刮,将笔搁下画不出谁在潇洒,情愫竟短暂犹如骚人墨客笔下的烟花。
    古朴典雅的古代建筑一个接一个,随时进入你的眼帘。从岱宗坊向上便是王母池红日万仙楼,再向上是中天门玉皇顶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爱好书法的文人看到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佳句,更是留恋不舍。
    春则桃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四时景色各有千秋,令人目不暇给;而骚人墨客络绎於途,增添不少诗情画意。
    古往今来,不少骚人墨客慕名而来觉苑寺参观游览,陶醉于画壁艺术之中,无不叹为观止。
    情愫,竟短暂,犹如骚人墨客笔下的烟花。
    凡吴中贤士大夫、骚人墨客曾经赏鉴过者,皆有题跋在上,不消说得;就是四方名公游客,也多曾有赞叹顶礼、请求拜观、留题姓名日月的,不计其数。

    汉字详情

    sāo [sao]
    部首: 320
    笔画: 12
    五笔: CCYJ
    五行:
    仓颉: NMEII
    四角: 7713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马,蚤声。本义:刷马)

    (2) 同本义

    骚,摩马。——《说文》。段玉裁注:“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摩马,如今人之刷马。”

    (3) 骚动;动乱

    骚,扰也。——《说文》。按,谓马扰动也。

    骚,动也。——《尔雅》

    徐方绎骚。——《诗·大雅·常武》

    南阳骚动。——《后汉书·李通传》。注:“骚,亦动也。”

    九年而王室始骚。——《国语·郑语》

    (4) 又如:骚害(骚扰,伤害);骚骚(急迫的样子);骚杀(下垂飘动的样子);骚边(骚扰边境)

    (5) 通“搔”。抓,挠,以指甲轻刮

    其人坚劲,寡有疥骚,终无瘠酲。——《管子·地员》

    花县征徭,衡门贫困,两事不堪骚首。——明· 王錂《寻亲记》

    (6) 跛行

    吴楚偏蹇曰骚。——《方言》

    (7) 忧愁

    骚,愁也。——《楚辞·离骚·序》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索隐引应劭:“骚,忧也。”

    作离骚赋。——《汉书·贾谊传》。师古曰:“忧动曰骚。”

    小弁之诗作,离骚之辞兴。——《史记·冯奉世传赞

    (8) 传:“骚,忧也。”

    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远。——《国语·楚语上》

    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又如:骚离(忧愁而离心)

    名词

    (1) 忧愁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骚屑(纷扰不安的样子;状声词,风声);骚骚(忧思郁闷的样子)

    (3) 指屈原的《离骚》的省称 。如:骚雅(离骚与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骚人韵士(诗人雅士);骚经(指《离骚》);骚学(关于《楚辞》的学问)

    (4) 诗体的一种 。如:骚体;骚词(骚体诗的文词);骚赋(骚体作品);骚文(骚体作品)

    (5) 泛指诗文 。如:骚章(诗章);骚句(诗句);骚坛(诗坛);骚兴(诗兴);骚肠(诗肠);骚垒(诗坛);骚语(诗的语句)

    形容词

    (1) 通“臊”。腋臭、狐臭

    食之不骚。——《山海经》

    (2) 又如:骚气(腥气);骚臭(腥臭)

    (3) 卖弄风情的。如:骚货;骚托托(做出卖弄风情的样子);骚头(淫棍)

    (4) 〈方〉∶雄性的 。如:骚驴;骚马

    英文翻译

    harass, bother, annoy, disturb

    方言集汇

    ◎ 粤语:sou1
    ◎ 潮州话:sau1

    宋本广韵

    rén [ren]
    部首: 220
    笔画: 2
    五笔: WWWW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
    四角: 80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代词

    (1) 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形容词

    人为,人造成的 。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英文翻译

    man; people; mankind; someone else

    方言集汇

    ◎ 粤语:ja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n2 [沙头角腔] gnin2 [客英字典] ngin2 [海陆丰腔] ngi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n1 ngin2 [东莞腔] ngin2 [宝安腔] ngin2 [台湾四县腔] ngin2 [陆丰腔] gnin3
    ◎ 潮州话:nang5 (nâng) ring5 (jîng)[揭阳]rê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如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njin/rin
    [mo]
    部首: 334
    笔画: 15
    五笔: LFO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WGFG
    四角: 60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2) 同本义

    墨,书墨也。——《说文》

    舐笔和墨。——《庄子·田子方》

    史占墨。——《周礼·占人》

    致其墨。——《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

    (3) 又如:墨丸(古墨的一种);墨本(碑帖的拓本);墨工(制墨的工匠);墨妆(脸部以墨化妆);墨路(墨线)

    (4) 指诗文或书画

    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扬雄《长杨赋》

    (5) 又如:墨君竹(墨绘之竹);文墨;遗墨;墨兵(指史书;指书画诗文);墨妙(精妙的文章、书法和绘画);墨帖(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6) 绳墨。木工用以校正曲直的墨斗线

    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物仰其墨。——《太玄·法》。注:“谓绳墨也。”

    (7) 又如:墨斗(木工画直线的工具);墨路(墨线。木工画在木料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

    (8) 中国古代五刑之一。刺刻面额,染以黑色,作为惩罚的标记。商周叫“墨刑”,秦汉叫“黥刑”

    墨者,墨其额也。——《白虎通·五刑》

    墨罪五百。——《周礼·司刑》。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9) 指墨家。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九流之一,墨翟所创 。如:墨者(墨家的门徒和学者)

    (10) 通“纆”。绳索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形容词

    (1) 黑色

    墨,黑也。——《广雅·释器》

    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

    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国语·吴语》。注:“传曰:‘肉食者无墨。’今 吴王有墨。墨,黑气也。”

    其色墨。——明· 魏学洢《核舟记》

    俄倾风定云墨色。——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墨以葬文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于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又如:墨绖(黑色的丧服);墨面(形容面容黑瘦);墨玉(黑色玉石);墨衣(黑衣,指丧服);墨灰(黑灰色)

    (3) 贪污,不廉洁

    贪以败官为墨。——《左传·昭公十四年》

    墨者多自免去。——清· 张廷玉等《明史》

    (4) 又如:墨臣(贪赃不法的臣子);墨吏(贪官污吏)

    (5) 通“默”。不语

    故口可劫而使墨云。——《荀子·解蔽》

    孔静幽墨,冤结纡轸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英文翻译

    ink; writ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ak6
    ◎ 客家话:[宝安腔] met8 [梅县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英字典] met8 [东莞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海陆丰腔] met8 [沙头角腔] miet8 [台湾四县腔] m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北德開入聲開口一等mokmək
    [ke]
    部首: 322
    笔画: 9
    五笔: PT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HER
    四角: 306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2) 同本义

    客,寄也。——《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徐光启《甘薯疏序》

    吾兄寄宿州,吾弟客 东川。—— 白居易《雨夜有念》

    (3) 又如:客边(暂寓别人家里);客纲客纪(经常出门在外者的法度经验);客寄(寄居客地人家)

    (4) 以客礼相待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又如:客帐司(衙门中司接待的官员);客将(泛指一般吏役);客遇(以宾客相待);客礼(接待宾客的礼节)

    名词

    (1) 来宾,宾客

    客,宾 客。——《广韵》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主人敬客。则先拜客。——《礼记·曲礼》。按,客小于宾。

    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周礼·大行人》

    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周礼·象胥》

    济济者,客也。——《礼记·祭义》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时座上有健谈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客问远方。——《世说新语·方正》

    (2) 又如:客中(客人身分);客位(客厅);客长(对旅客的敬称);客官(对客人的敬称;对别部官员的称呼);客位(宾客的位次,席位);客道(为宾客之道);客难(宾客的问难)

    (3) 旅客;旅居他乡的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 又如:客舟(客船。运送旅客的船);客衣(客行者的衣着);客侣(客旅。旅客)

    (5) 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后汉书·马廖传》

    (6) 又如:生客;熟客;客家(买货的一方,客户;雇工)

    (7) 诸侯委派出使他国的使臣

    凡诸伯子男之臣,以其国之爵相为客而相礼。——《周礼》

    (8) 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臣闻吏议驱客,窃以为过矣。——李期《谏逐客令》

    鲁客事 楚王。—— 宋· 鲍照《拟古三首》

    (9) 又如:客卿

    (10) 外来的盗寇或敌人 。如:暴客(残暴的敌人)

    (11) 商贩,行商

    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儒林外史》

    (12) 泛指某人

    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王安石《省兵》

    (13) 鬼怪

    这荒园堑,怕花妖木客寻常见,去小庭深院。——汤显祖《牡丹亭》

    (14) 食客,门客

    欲以客往赴秦军。——《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比门下之客。——《战国策·齐策》

    问门下诸客。

    形容词

    (1) 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 。如:客观;客体

    (2) 过去的 。如:客岁;客冬

    量词

    用于论份出售的食品

    他又喊了一客葱花猪肉烧饼和一客肉馒头。——茅盾《有志者》

    英文翻译

    guest, traveller; customer

    方言集汇

    ◎ 粤语:haak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ak7 kak7 [梅县腔] hak7 kak7 ket7 [东莞腔] hak7 [客语拼音字汇] hag5 ked5 [陆丰腔] hak7 [客英字典] hak7 kak7 [宝安腔] hak7 | kak7 [沙头角腔] hak7 kak8 [台湾四县腔] hak7 kak7
    ◎ 潮州话:k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格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khrak/qeakɣ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