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

pián tǐ [ pian ti]
繁体 駢體
注音 ㄆ一ㄢˊ ㄊ一ˇ

词语释义

骈体 piántǐ

(1) 以常用对偶和整齐文句并声音和谐以及词藻华丽为特征,六朝时盛行的一种文体(相对于“散体”)

rhythmical prose style,mark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词语解释

  1. 即骈文。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为诸生时,好以駢体为经义。”亦作“ 駢体文 ”。 清 方履籛 《书刘芙初编修骈体文集序》:“兹駢体文一卷,抒华千载,启韵百家。” 清 梅曾亮 《<管异之文集>书后》:“ 曾亮 少好为駢体文。 异之 曰:‘人有哀乐者,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駢体之失也。’”参见“ 駢文 ”。

引证解释

⒈ 即骈文。参见“駢文”。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为诸生时,好以駢体为经义。”
亦作“駢体文”。 清方履籛《书刘芙初编修骈体文集序》:“兹駢体文一卷,抒华千载,启韵百家。”
清梅曾亮《<管异之文集>书后》:“曾亮少好为駢体文。 异之曰:‘人有哀乐者,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駢体之失也。’”

骈体造句

骈体公文是中国古代公文写作领域特有的一种文体。
雨以飞转流动之势,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与闲淡宁静的地面世界相对照,如骈四俪六的骈体文般荡漾着人的心扉。
骈体作为一种语体,与散体并列,自晋代定体成式开始,便在公文写作领域长盛不衰,直至文言文的消亡而最终消失。
我先前只知道武将简陋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辰,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大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
一水儿的骈体文,甚至通篇都压在一个韵上,听得刘昊真心想睡觉。
对骈体的各种生殖行为进行了观察,并用孚尔根和改进的黑色素染色技术揭示了它们的细胞学细节。
韩愈看后,立即有了主题,他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写得很顺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
背面正中雕刻着用骈体文写成的“太阳星广场记”,再往两侧是国家四代领导人对林业发展的题词。
纯属诞妄不稽的东西,但撰写这玩艺要擅长撰写汉赋骈体长文,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不是一般只读经学文章的文人所能写出的。
区分这两组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骈体公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中有二十多副对联,两篇祭文,一篇残赋,一篇骈体文的劝进表,十几封尺牍及数十首诗词和诗钟。
古代的圣旨全部是骈体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刘昊跪着听得昏昏欲睡。
它是骈体在公文写作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唐代判牍采用骈体,文采绚烂,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判文中的一朵奇葩。
于是,这老先生写了篇骈体文,咿咿呀呀的,满是“仁义之兵,吊民伐罪”之类的好话,大家觉得水平挺高,就送上来了。
这是文化名人易中天写的四六骈体文《克拉玛依赋》。
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那片最著名的《滕王阁序》,该骈体文中的涉及的东西大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少年时代我就学了些文言文的写作方法,包括不很严格的骈体文。
有关道教最著名的碑刻为《紫霄宫玄帝碑铭》,此碑由唐寅在弘治十三年游齐云山时,应道长汪泰元之请所作骈体文,汪肇篆额,戴炼书丹。
刘昊打开一看,又是洋洋洒洒的骈体文,他直接越过前面的称赞,找到自己的名字,轻声念到“特封刘昊为定远将军,升骑都尉为上骑都尉,授紫鱼袋···”。

汉字详情

pián [pian]
部首: 320
笔画: 9
五笔: CUA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MTT
四角: 781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马,并声。本义:两马并驾一车)

(2) 同本义

骈,驾二马也。——《说文》

然后得乘饰车骈马。——《尚书大传》

骈驰翼驱。——嵇康《琴赋》

(3) 又如:骈马(二马并驾的车)

(4) 并列

骈死于槽枥之间。——唐· 韩愈《马说》

骈部曲。——班固《东都赋》

(5) 又如:骈集(肩并肩聚集);骈田(并列连属。也作骈填,骈阗);骈字(两字组成的词语,包括合义复词和衍声复词。如天地、自然、仿佛等);骈化(并列化生)

(6) 并联;合并

曹共公闻其骈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7) 又如:骈然(连接的样子);骈胁(肋骨连接在一起);骈骨(两骨相连);骈干(胁骨相连);骈石(两两相连的石头);骈合(合并)

(8) 聚集;罗列 。如:骈聚(聚集);骈演(同台演出);骈齿(前齿并生为一);骈骈(众多、繁盛的样子);骈蕃(多而丰厚);骈罗(并列,罗列);骈阗(众多;聚集);骈戮(骈诛。一并被杀)

名词

(1) 通“胼”。胼胝,手掌脚底上的硬皮

是故禹稷骈踬。——《孟子·滕文公下》

(2) 文体名。见“骈文”( piánwén

英文翻译

team of horses; associate, join

方言集汇

◎ 粤语:pin4

宋本广韵

tǐ,tī [ti]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S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DM
四角: 25230

详细解释

(2) 另见

名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 同本义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体。——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动词

(1) 亲身经验;体察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英文翻译

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方言集汇

◎ 粤语:ban6 tai2
◎ 潮州话:ti2 旧读:to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蒲本上聲合口一等bʰuənbuonx/bu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