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议

bó yì [ bo yi]
繁体 駁議
注音 ㄅㄛˊ 一ˋ

词语释义

驳议 bó yì

1.  对别人主张、建议进行辩驳(多指书面的)

correct;

2.  驳斥别人时提出的意见(多指书面的)

祖冲之勇敢地进行了辩论,写出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驳议,指《辩戴法兴难新历》

3.  臣属向皇帝上书的一种,多指在书中驳斥别人的意见。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

词语解释

  1. 亦作“駮议”。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凡羣臣上书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臺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戇议异。”《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迄至 有汉 ,始立驳议……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后臺省駮议恐隳县官法,遂寝其行。”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 汉 定礼仪,书亦四品:章有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别有谢恩,有封事,有让表,有驳议。”

  2. 犹异议。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到 范墓 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駮议”。

⒉ 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

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羣臣上书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臺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戇议异。”
《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迄至有汉,始立驳议……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后臺省駮议恐隳县官法,遂寝其行。”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汉定礼仪,书亦四品:章有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别有谢恩,有封事,有让表,有驳议。”

⒊ 犹异议。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

驳议的国语词典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驳议」。《东观汉记.卷一七.宋均传》:「数纳策谋,每驳议,未尝不合上意。」《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也作「駮议」。

驳议的网络释义

驳议

  • 驳议,读作boyi,汉语词语,意指辩驳纠正他人的议论。
  • 驳议造句

    汉使既到,便偃蹇自信;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群臣驳议者不敢复言。
    陈昌发不同意他的话,驳议说旧时候从事老行业的人,大多是一辈儿传一辈儿,干上这行也喜欢这行,凭手艺吃饭,不嫌贵贱。
    自张璁、霍韬献议,论者指为干进,逆钳人口,致达礼者不敢驳议。
    愚谓凡为驳议者,皆当引律令、经传,不得直以情言,无所依准,以亏旧典。
    而私相杀人之风的积弊,两度提出驳议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
    我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今日试驳议之。
    袁崇焕为宁前道,提出驳议,说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会议上,我们对他的主张提出了驳议。
    这篇理直气壮、词句铿锵的驳议,充分显示了他敢于坚持真理的可贵品质。

    汉字详情

    [bo]
    部首: 320
    笔画: 7
    五笔: CQQY
    五行:
    仓颉: NMKK
    四角: 7414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马,从爻。甲骨文字形,右边是“爻”( yáo),表示马的毛色混杂,左边是“马”。本义:马毛色不纯)

    (2) 同本义

    驳,马色不纯也。——《说文》

    为驳马。——《易·说卦》

    皇驳其马。——《诗·豳风·东山》

    红白杂毛曰驳。——《文选·赭·白马赋》注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驳骏(毛色斑驳的骏马);乌驳马。又泛指颜色不纯

    黄白杂谓之驳。——《通俗文》

    白黑杂合谓之驳。——《汉书·梅福传》

    (4) 又如: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驳落(颜色斑驳)

    (5) 驳杂;庞杂

    纯而王,驳而伯。——《荀子·赋》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庄子·天下》

    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天论上》

    (6) 又如:驳错(交杂混乱);驳辞(杂乱的言辞)

    动词

    (1) 驳斥,反驳

    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晏子春秋》

    (2) 又如:批驳(书面否决下级的意见或要求;批评驳斥);驳审(否决原判);驳正(纠正错误)

    (3) 转载货物 。如:驳船;驳费(驳运的费用)

    (4) 〈方〉∶把岸或堤向外扩展 。如:这条堤还不够宽,再驳出去半米

    名词

    (1) 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

    (2) 驳船 。如:油驳

    英文翻译

    varicolored, variegated; mixed

    方言集汇

    ◎ 粤语:bok3
    ◎ 潮州话:boh4

    宋本广韵

    [y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Y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IK
    四角: 347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

    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英文翻译

    consult, talk over,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ji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