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虺
词语释义
谓又饿又病。
词语解释
谓又饿又病。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七:“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飢虺兮骨肉单。”
引证解释
⒈ 谓又饿又病。
引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七:“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飢虺兮骨肉单。”
饥虺的网络释义
饥虺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食,幾(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2) 同本义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4) 通“飢”。吃不饱,饿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动词
(1) 吃不饱
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
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
(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
(4) 古国名
西伯伐 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
(5)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huǐ
名词
(1) (形声。从虫,兀(
)声。本义:蜥蜴)(2) 同本义
胡为虺蜴。——《诗·小雅·正月》。陆疏:“一名蝾螈,水蜴也。或谓之号蟪,或谓之蛇毉。”
为虺弗摧。——《国语·吴语》
(3) 又如:虺易(蜥蜴);虺蜓(蜥蜴和壁虎);虺蜥(蜥蜴)
(4) 毒蛇,俗你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类
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字汇》
维虺维蛇。——《诗·小雅·斯干》
虺,蝰地。——《广雅》
雄虺九首。——《楚辞·天问》
王虺骞只。——《楚辞·大招》
(5) 又如:虺豺(泛指毒蛇猛兽);虺蛇(毒蛇。亦喻恶人);虺民(毒蛇似的人);虺螫(毒蛇咬);虺蛇入梦(生女的徵兆);虺皮(蛇皮)
(6) 另见
huī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i3 fi5 wi3 kui3 [梅县腔] fi3 fui3 foi3 wui3 [海陆丰腔] fui3 foi5 wui3 kui3 [客语拼音字汇] foi1 [宝安腔] fui3 | foi1 [客英字典] fui3 foi1 fui1 v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虺 | 呼懷 | 曉 | 皆合 | 平聲 | 佳 | 合口二等 | 皆 | 蟹 | hruai/xoei | xwɐ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