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毁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非议诋毁。
《金史·张万公传》:“上谓宰臣曰:‘昔 唐 张玄素 以 桀 紂 比 文皇 。今若方我为 桀 紂 ,亦不之罪。至於 世宗 功德,岂容讥毁!’” 清 吴敏树 《书谢御史》:“孰知当 薌泉先生 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
指被非议毁谤。
《后汉书·胡广传》:“﹝ 胡广 ﹞及共 李固 定策,大议不全,又与中常侍 丁肃 婚姻,以此讥毁於时。”
引证解释
⒈ 非议诋毁。
引《金史·张万公传》:“上谓宰臣曰:‘昔唐张玄素以桀紂比文皇。今若方我为桀紂,亦不之罪。至於世宗功德,岂容讥毁!’”
清吴敏树《书谢御史》:“孰知当薌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
⒉ 指被非议毁谤。
引《后汉书·胡广传》:“﹝胡广﹞及共李固定策,大议不全,又与中常侍丁肃婚姻,以此讥毁於时。”
讥毁的网络释义
讥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幾(
)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2) 同本义
讥,诽也。——《说文》
此何以书讥。——《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
诛讥罢只。——《楚辞·大招》。注:“非也。”
二者交讥。——《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
于人为可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孰能讥之乎?
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讥呵(责问,责难);讥毁(非议诋毁);讥望(责怪)
(4) 讽刺;讥笑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5) 又如:讥讪(讥刺讪笑);讥言(讥讽的言论);讥弄(讥笑嘲弄);讥鄙(讥笑鄙视)
(6) 进谏;规劝
讥,谏也。——《广雅》
殷有惑妇,何所讥?——《楚辞·天问》
(7) 又如:讥谏(劝谏);讥绳(劝谏和纠正)
(8) 查问
讥,问也。——《广雅》
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管子·国准》
关讥而不征。——《孟子》。注:“察也”
关执禁以讥。——《礼记·王制》。注:“呵察也”
几(讥)其出入。——《周礼·宫正》
(9) 又如:讥而不征(稽查外来商旅,但不征收税捐);讥察使(官名。掌查究奸伪);讥视(稽察);讥查(盘问检查);讥问(讥问)
名词
非难,指责的话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2) 毁坏;破坏
毁山一毛。——《列子·汤问》
毁于椟中。——《论语·季氏》
毁其外门。
毁其盆。——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毁,缺也。——《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
毁,坏也。——《小尔雅·广言》
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
兑为毁折。——《易·说卦传》
毁泉台。——《春秋·文公十六年》
毁信废忠。——《左传·文公十八年》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孙子·谋攻》
(3) 又如:毁弃(损坏废弃);毁节(败坏操守);毁车杀马(毁坏车马。表示隐退不仕);毁夷(摧毁夷平)
(4) 哀毁,旧指居丧时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
毁不危身。——《礼记·檀弓》。注:“憔悴将灭性。”
(5) 又如:毁疾(守丧时因过分哀伤而生病);毁瘠(因哀伤过度而瘦得皮包骨);毁颜(面有忧色);毁死(因居丧过哀致死);毁病(因居丧过哀而生病)
(6) 废除,除去
至于庙门不毁墙。——《礼记·杂记上》
(7) 败坏;灭
壹毁魏氏之威。——《战国策·秦策》。注:“败也。”
自毁其家。——《左传·庄公三十年》
(8) 如:烧毁;焚毁
(9) 掉落
男八岁毁齿,女七岁毁齿。——《白虎通·嫁娶》
(10) 又如:毁齿(儿童乳齿脱落,更换新齿;又指换齿的儿童,指童年或少年时)
动词
(1) 毁谤
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战国策·齐策》。注:“谤也。”
德高而毁来。——唐· 韩愈《原毁》
舅姑毁黜。——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毁言(毁谤的言论);毁诋(毁谤);毁訾(恶骂);毁短(揭发诽谤他人的短处);毁誉相半(毁谤和称誉各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i5 fi3 kui3 [客英字典] kwui3 fui5 [海陆丰腔] fui5 fui3 k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毀 | 許委 | 曉 | 支B合 | 上聲 | 紙 | 合口三等 | 止 | 支B | xĭwe | hyex/xw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