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厄

jī è [ ji e]
繁体 飢厄
注音 ㄐ一 ㄜˋ

词语释义

饥饿困厄。

词语解释

  1. 飢饿困厄。饥,通“ 飢 ”。

    《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今四民流移,託身他方……饥厄困苦,亦已甚矣。”

引证解释

⒈ 飢饿困厄。饥,通“飢”。

《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今四民流移,託身他方……饥厄困苦,亦已甚矣。”

汉字详情

[ji]
部首: 328
笔画: 5
五笔: QNMN
姓名学:
仓颉: NVHN
四角: 27710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食,幾(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2) 同本义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4) 通“飢”。吃不饱,饿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动词

(1) 吃不饱

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

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

(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

(4) 古国名

西伯伐 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

(5) 姓

英文翻译

hunger, starving; hungry; a famine

方言集汇

◎ 粤语:ge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è [e]
部首: 206
笔画: 4
五笔: DBV
五行:
仓颉: MSU
四角: 71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厂卩会意。“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本义:困厄,遭遇困境) 同本义

戹,隘也。从户,乙声,字亦作厄。——《说文》

厄,困也。——《苍颉篇》

厄难,勤苦之事也。——《诗·谷风》笺

能济其厄涣。——《易·解注》

仲尼厄而作《春秋》。—— 司马迁《报任安书》

(2) 又如:厄气(倒霉气);厄难(困苦;遭遇不幸);厄困(艰难窘迫);厄苦(困苦);厄急(艰难急迫)

动词

(1) 为难;迫害

两贤岂相厄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2) 又如:厄日(遭灾受难之日)

名词

(1) 灾难

能济其厄。——西晋· 左思《魏都赋》

(2) 又如:厄劫(危难,灾难);厄会(众灾会合);厄害(危难祸害)

(3) 险要的地方 。如:险厄

英文翻译

adversity, difficulty, distress

方言集汇

◎ 粤语:aak1 ak1
◎ 客家话:[梅县腔] ak7 [海陆丰腔] ak7 [客英字典] ak7 [陆丰腔] ak7 [客语拼音字汇] ag5 [台湾四县腔] ak7 [宝安腔] ak7
◎ 潮州话:êh4 (e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一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革麥開入聲開口二等qrek/aekʔæ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