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

fēi shū [ fei shu]
繁体 飛書
注音 ㄈㄟ ㄕㄨ

词语释义

1.用箭系书射送。 2.指疾速传送文书。 3.紧急的文书。 4.匿名信。 5.迅速书写。

词语解释

  1. 用箭系书射送。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是故 鲁连 飞书, 燕 将自杀。”《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 仁 ,消息数通。”

  2. 指疾速传送文书。

    《晋书·乐志下》:“ 吴 人放命,冯海阻 江 。飞书告諭,响应来同。”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 文静 飞书迎 文皇 看棋。”

  3. 紧急的文书。

    《后汉书·五行志一》:“ 光武 崩, 山阳王 荆 哭不哀,作飞书与 东海王 ,劝使作乱。” 郭希仁 《从戎纪略》:“一面草飞书进省请兵,又派人持大令迎促西来援兵。”

  4. 匿名信。

    《后汉书·梁松传》:“四年冬,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 李贤 注:“飞书者,无根而至,若飞来也,即今匿名书也。”《南史·萧引传》:“ 吴璡 竟作飞书, 李 蔡 证之,坐免官,卒於家。”

  5. 迅速书写。

    晋 傅咸 《纸赋》:“鳞鸿附便,援笔飞书。”

引证解释

⒈ 用箭系书射送。

汉王充《论衡·超奇》:“是故鲁连飞书, 燕将自杀。”
《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

⒉ 指疾速传送文书。

《晋书·乐志下》:“吴人放命,冯海阻江。飞书告諭,响应来同。”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飞书迎文皇看棋。”

⒊ 紧急的文书。

《后汉书·五行志一》:“光武崩, 山阳王荆哭不哀,作飞书与东海王,劝使作乱。”
郭希仁《从戎纪略》:“一面草飞书进省请兵,又派人持大令迎促西来援兵。”

⒋ 匿名信。

《后汉书·梁松传》:“四年冬,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
李贤注:“飞书者,无根而至,若飞来也,即今匿名书也。”
《南史·萧引传》:“吴璡竟作飞书, 李蔡证之,坐免官,卒於家。”

⒌ 迅速书写。

晋傅咸《纸赋》:“鳞鸿附便,援笔飞书。”

飞书的国语词典

匿名的书信。《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章德窦皇后纪》:「八年,乃作飞书以陷竦,竦坐诛,贵人姊妹以忧卒。」也作「蜚条」。

飞书的网络释义

飞书

  • 飞书,汉语词汇,
  • 拼音:fēi shū
  • 释义:1、用箭系书射送。2.指疾速传送文书。3.紧急的文书。4.匿名信。5.迅速书写。
  • 出自《论衡·超奇》。
  • 汉字详情

    fēi [fei]
    部首: 309
    笔画: 3
    五笔: NU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O
    四角: 12013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本义:鸟飞)

    (2) 同本义

    飛,鸟翥也。象张翼之形。——《说文》

    飞鸟遗之音。——《易·小过》

    明珠弹于飞肉。——《太玄·唐》。注:“飞肉,禽鸟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 张志和《渔歌子》

    鸟倦飞而知还。——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鸢飞戾天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3) 又如:飞凫(飞翔的凫鸟);飞翰(飞翔的小鸟);飞鸿(飞翔中的鸿雁)

    (4) 泛指飞翔

    飞龙在天。——《易·乾》

    彗孛飞流。——《汉书·天文志》。注:“绝迹而去也。”

    (5) 又如:飞虫(能飞的昆虫类);飞蝗(指善飞的蝗虫);飞鱼钩(叉鱼的钩子)

    (6) 物体随风在空中飘游浮荡

    桃李阴阴柳絮飞。——唐· 王维《酬部给事》

    胡天八月即飞雪。——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茅飞渡江洒江郊。——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樯橹灰飞烟灭。——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又如:飞絮(空中飘摇的柳絮);飞天光棍(手段高强的地痞无赖);飞火(爆竹的声音与火光);飞星(流星般迅疾)

    (8) 矿物药或颜料,研成细末,置于水中以漂去其浮于水面的粗屑

    这些颜色,咱们淘澄飞跌着。——《红楼梦》

    形容词

    (1) 疾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一夜飞渡镜湖月。——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飞风(迅速;飞快);飞云掣电(形容迅疾);飞骑(像飞一般奔驰的马);飞报(迅速报告);飞递(迅速递送);飞札(飞速写成的信件或诗笺)

    (3) 没有根据的

    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后汉书·梁松传》

    (4) 又如:飞飞扬扬(议论纷纷);飞扎(凭空陷害;敲诈勒索);飞言(没有根据的话。同飞语、蜚语、流言)

    (5) 不具姓名的

    飞书者,无根而至若飞来也。——《后汉书·梁松传》注

    (6) 又如:飞书(不具姓名的书信。即匿名信);飞章(不具姓名而诬害他人的书信。同飞书);飞条(匿名信。同飞书)

    (7) 意外的 。如:飞灾(意外的灾祸);飞变(报告紧急事变的文书);飞祸(意外之灾祸。也作飞来祸、飞来横祸、飞殃走祸、飞灾横祸);飞谤(意料之外所传出的诽谤之言)

    (8) 凌空,高

    燕巢于飞幕之上。——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又如:飞陛(高耸的台阶);飞观(飞阁,高耸的楼观)

    (10) 通“肥”( féi)。肌肉丰满

    文君为我端著兮,利飞遁以保名。——《后汉书·张衡传》

    飞遁离俗。——曹植《七启》

    名词

    (1) 禽鸟和有翅的小虫 。如:飞潜(飞禽和水生动物);飞肉(指鸟);飞走(飞禽与走游);飞翮(指鸟);飞虫(飞鸟的别称)

    (2) 奔驰的马

    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山。——《汉书》。颜师古注引 如淳曰:六马之疾若飞也。

    (3) 飞星,流星的一种

    彗孛飞流。——《汉书》

    副词

    表示程度,相当于“很”、“极” 。如:农民们说话是飞灵的飞红(鲜红,通红);飞利(非常锋利);飞智(突然产生的念头或智谋)

    英文翻译

    fly; go quickly; dart; high

    方言集汇

    ◎ 粤语:fei1
    ◎ 潮州话:bue1 hui1 (pue hui)

    宋本广韵

    shū [shu]
    部首: 106
    笔画: 4
    五笔: NNH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DS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

    book, letter, document; writ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syu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