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飘忽
(1) (风和云)等迅速飘移,轻快迅疾的样子
(2) 像波浪一样随风起伏
词语解释
迅疾貌;轻快貌。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飘忽淜滂,激颺熛怒。”《文选·傅毅<舞赋>》:“蜲蛇姌嫋,云转飘曶。” 李善 注:“曶,与‘忽’同。” 刘良 注:“飘忽,轻疾貌也。” 宋 李纲 《论福建海寇札子》:“以水夫驾舟,以官军施放弩弓火药,虽贼櫂飘忽,可以追逐掩击。”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
指光阴迅速消逝或时间短暂。
《文选·陆机<叹逝赋>》:“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 李善 注引《思玄赋》:“辰倏忽其不再。” 宋 王安石 《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诗:“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激徒悲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伯乃送仲出,飘忽间已抵家门。”
指变化莫测。
宋 范成大 《王希武通判挽词》之二:“遽为重壤去,凄断十年邻。物理真飘忽,家声正隐轔。”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 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 阿Q 太飘忽,或怨 邹七嫂 不上紧。”
指踪迹不定,行动不可捉摸。
《明史·花茂传》:“ 东莞 、 笋冈 诸县逋逃蜑户,附居海岛……飘忽不常,难於讯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 阮光平 父子﹞乃招濒海亡命……令劫内洋商舶以济兵餉,夏至秋归,踪跡飘忽,大为患 粤 地。”
指生活动荡飘泊。
唐 庾抱 《别蔡参军》诗:“人世多飘忽,沟水易西东。” 金 元好问 《老树》诗:“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飘扬。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海天行》:“ 述祖 及众役叩首门外,惟闻乐音繚绕,香气氤氲,飘忽不断而已。”
隐约不清。
清 沉星炜 《洞仙歌》词:“盈盈照水,又一花初发,澹著春痕半飘忽。” 冰心 《到青龙桥去》:“乱山中的城头上,暗淡飘忽的日光下,迎风独立。”
引证解释
⒈ 迅疾貌;轻快貌。
引战国楚宋玉《风赋》:“飘忽淜滂,激颺熛怒。”
《文选·傅毅<舞赋>》:“蜲蛇姌嫋,云转飘曶。”
李善注:“曶,与‘忽’同。”
刘良注:“飘忽,轻疾貌也。”
宋李纲《论福建海寇札子》:“以水夫驾舟,以官军施放弩弓火药,虽贼櫂飘忽,可以追逐掩击。”
鲁迅《朝花夕拾·<狗·猫·鼠>》:“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
⒉ 指光阴迅速消逝或时间短暂。
引《文选·陆机<叹逝赋>》:“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
李善注引《思玄赋》:“辰倏忽其不再。”
宋王安石《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诗:“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激徒悲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湘裙》:“伯乃送仲出,飘忽间已抵家门。”
⒊ 指变化莫测。
引宋范成大《王希武通判挽词》之二:“遽为重壤去,凄断十年邻。物理真飘忽,家声正隐轔。”
鲁迅《呐喊·阿Q正传》:“赵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阿Q 太飘忽,或怨邹七嫂不上紧。”
⒋ 指踪迹不定,行动不可捉摸。
引《明史·花茂传》:“东莞、笋冈诸县逋逃蜑户,附居海岛……飘忽不常,难於讯詰。”
清魏源《圣武记》卷八:“﹝阮光平父子﹞乃招濒海亡命……令劫内洋商舶以济兵餉,夏至秋归,踪跡飘忽,大为患粤地。”
⒌ 指生活动荡飘泊。
引唐庾抱《别蔡参军》诗:“人世多飘忽,沟水易西东。”
金元好问《老树》诗:“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⒍ 飘扬。
引清钮琇《觚賸续编·海天行》:“述祖及众役叩首门外,惟闻乐音繚绕,香气氤氲,飘忽不断而已。”
⒎ 隐约不清。
引清沉星炜《洞仙歌》词:“盈盈照水,又一花初发,澹著春痕半飘忽。”
冰心《到青龙桥去》:“乱山中的城头上,暗淡飘忽的日光下,迎风独立。”
飘忽的国语词典
来往不定。
如:「这批盗贼的行踪飘忽,出没无定。」
飘忽的网络释义
飘忽
反义词
飘忽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风,票声。本义:旋风;暴风) 同本义
飘,回风也。…盘旋而起。——《说文》
少阳所至为飘风。——《素问·六元正纪论》
回风为飘。——《尔雅》
其为飘风。——《诗·小雅·何人斯》
飘至风起。——《汉书·蒯通传》
飘风不终朝。——《老子》。注:“飘风,疾风也。”
(2) 又如:飘风(旋风);飘骤(疾风骤雨。比喻事物突然骤起);飘风骤雨(突然而来的旋风暴雨。比喻不能长久)
动词
(1) 飘扬,飞扬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 语·容止》
山河破碎风飘絮。——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又如:飘姚(飘动的样子。即飘摇);飘瓦(飞起的瓦片);飘袖(衣袖随风飘扬。形容雪花飞舞的样子);飘旋(飞舞);飘逝(飞逝);飘翔(飞翔,高飞);飘登(飞升);飘絮(随风飞舞的柳絮);飘瞥(雪花飞舞的样子)
(3) 落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唐·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4) 又如:飘瓦(自屋顶落下的瓦片。比喻意外的灾祸);飘坠(飘零,落下);飘堕(飘失,坠落);飘殚(凋落);飘淋(流泻)
(5) 流离,浮荡
飘零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6) 又如:飘兀(随波飘离);飘泊(随水飘流。比喻流离失所);飘流(比喻四处流浪);飘洒(流荡;浪荡);飘零书剑(形容古代文人游学四方,到处漂泊);飘寄(飘流寄寓。即飘泊);飘寓(飘泊旅寄);飘萍(随风飘荡的浮萍。比喻飘泊不定)
(7) 吹
人多私铸。稍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北史·杨侃传》
(8) 又如:飘英(风吹拂着兵器上的饰物);飘翥(被风吹飞);飘飘(风吹的样子)
形容词
(1) 迅疾
圣人则不可以飘矣。——《吕氏春秋·观表》
(2) 又如:飘迅(快速;短促);飘逸
(3) 洒脱 。如:飘然出世(形容洒脱出俗的样子);飘举(形容才情风发超逸)
(4) 杳渺 。如:飘渺;飘瓦虚舟(指虚浮之物);飘邈(形容声音清长悠远。同“飘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2) 同本义
忽,忘也。——《说文》
忽,轻也。——《广雅·释诂三》
奈何而忽。——《汉书·食货志》
忽于小过。——《汉书·王嘉传》
忽于道德。——《汉书·东平思王宇传》
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疏忽;忽忘(忘记);忽易(忽略,忽视);忽睨(傲视);忽怠(轻慢);忽慢(轻慢);忽薄(轻视)
(4) 好像 。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无)
副词
(1) 忽然;突然
忽逢桃花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诗
忽闻客大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忽一人大呼。——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忽冷忽热;忽明忽暗;忽漫(忽而,偶然);忽剌巴(忽然);忽儿(突然,忽然);忽流(忽然)
形容词
(1) 急速
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忽反顾以游目兮。——《楚辞·离骚》
(2) 又如:忽眨(眼睛不停地开闭);忽焉(快速的样子);忽溜(转动的样子);忽腾腾(快迅奔腾的样子);忽骤(犹急速)
(3) 渺茫;辽远;恍忽
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名词
(1) 中国古代的长度和重量单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
(2)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t7 [客英字典] fut7 [沙头角腔] fut7 [梅县腔] fut7 [东莞腔] fut7 [客语拼音字汇] fud5 [陆丰腔] fut7 [台湾四县腔] fut7 [宝安腔] fu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忽 | 呼骨 | 曉 | 沒 | 入聲 | 月 | 合口一等 | 臻 | 魂 | xuət | huot/xu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