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比喻事物迅速而普遍地相继出现。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
成语用法
风靡云蒸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
引证解释
⒈ 比喻事物迅速而普遍地相继出现。
引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况八紘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
风靡云蒸的国语词典
比喻事物风行的快而迅速。南朝梁.钟嵘〈诗品序〉:「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也作「风靡云涌」。
风靡云蒸的网络释义
风靡云蒸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大凡,大概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mí
名词
通“湄”。水边,河岸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动词
(1) 浪费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
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
不随俗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靡之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3) 消失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
(4) 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5) 通“糜”。烂
子胥靡。——《庄子·胠箧》
(6) 通“摩”。切磋,研究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7) 摩擦,接触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8) 另见
mǐ
动词
(1) (形声。从非,麻声(
)。本义:无;没有)(2) 同本义 。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4) 散乱;顺风倒下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
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6) 蔓延 。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形容词
(1) 细腻;细密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
(2) 又如:靡密(细密,细致):靡曼(肌理柔腻细致);靡颜腻理(形容美人容颜姣妍,肌肤细腻)
(3) 华丽,美好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庄子·天下》
(4) 又如:靡曼(柔弱,柔美,华丽)
(5) 缓
行迈靡靡。——《诗·王风·黍离》
(6) 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迟缓的样子;柔和的乐音)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i2 mi3 [客英字典] mi3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mi3 [东莞腔]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梅县腔] m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靡 | 文彼 | 明 | 支B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支B | mĭe | miex/mye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2) 同本义
(3)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做云
雲,山川气也。——《说文》
地气上为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有其状若悬於而赤,其名曰云。——《吕氏春秋·明理》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云归而岩穴瞑。——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又如:云瞑(古乐器名);云根(山石。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故称);云ń(传说中的云车);云狐(用脑门和股两处的狐皮拼成云形花纹的皮衣料);云轮(云车的轮子);云板(佛教道场上用的一种敲击乐器);云彻(像扫除残云那样干净彻底);云护(画在人物周围环护的云彩);云鸿(云中鸿雁,即鸿雁传书。后用指书信);云霾(行云和阴霾);云端里看厮杀(袖手旁观;瞧热闹);云山(云雾缭绕的山);云消雨散(指一切事物都如云雨一样消散不见);云淡风轻;云开见日(比喻清除蒙蔽,重见光明);云情雨意(指男女欢会之情意);云翻雨覆(比喻反复不定)
(5) 比喻轻柔舒卷如云之物
云衫玉带好威仪,三洞真人入奏时。——唐· 曹唐《小游仙诗》
(6) 又如:云髻(女子的发髻);云鬟(形容女女的头发卷曲如云);云衫(轻而薄的衣衫)
(7) 悬浮在周围空气或一种气体中的物质的细微质点,通常是看得见的集合物。如: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8) 造成损害、毁损、受到怀疑或有争议的某事物。如:在这桩交易上疑云未散
(9) 借指高空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楚辞·九歌·云中君》
(10) 又如:云中(云霄之中,高耸入云的山上);云枝(高耸入云的树枝);云杪(云霄,高空);云扃(高山上的屋门。借指高山上的房屋)
(11) 指环绕某种物体的一种假定介质 。如:电子云
(12) 云南省的简称
(13) 姓
形容词
(1) 比喻盛多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诗·齐风·敝笱》
威武纷云。——《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云:“纷云,盛貌。”
(2) 又如:云从(比喻随从众多);云会(如云聚集,比喻众多);云涛(形容云起盛多如波涛汹涌)
(3) 比喻高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庄子·大宗师》
(4) 又如:云天(高天。云,极言其高);云步石梯(登向高处的石阶);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
(5) 比喻疏远 。如:云仍(泛指远孙);云孙(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云壤(指天地;比喻相距很远)
(6) 比喻飘泊不定 。如:云客(云游江湖的术士);云水全真(游方道士);云心(闲散的心);云水(指远行脚僧或游方道士);云水道人(指游方道士)
动词
(1) 说
我旧云刻子。——《书·微子》。马注:“云,言也。”
伊谁云从?——《诗·小雅·何人斯》
大旱之日短而云灾。——《公羊传·文公二年》
谁云救之。——《国语·晋语》
自云先世。——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此中人语云。
云欲自修改。——《世说新语·自新》
孔子云。—— 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诗云
(3) 有
其云益乎?——《荀子·法行》
(4) 为,是
虽云匹夫,霸王可也。——《后汉书》
(5) 旋
洽比其邻,昏姻孔云。——《诗·小雅·正月》
助词
无实在意义
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宋将军云。—— 明· 魏禧《大铁椎传》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 魏学《核舟记》
谓之天门云。——清· 姚鼐《登泰山记》
请命西后云。——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代词
如此;这样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平漂没,溺其人民”云。——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un3 jun2 [海陆丰腔] run2 [宝安腔] jun2 [梅县腔] jun2 [陆丰腔] jun3 [客英字典] jun2 [客语拼音字汇] yun2
◎ 潮州话:ung5 ung7 (ûng ūng) hung5 (hû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雲 | 王分 | 云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ĭuən | yon/hiu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烝声。本义:麻秆)
(2) 同本义
蒸,析麻中干也。——《说文》。今俗谓之麻骨棓,古烛用之,故凡用麻干葭苇竹木为烛皆曰蒸。
蒸,炬也。——《广雅》
故云烛用蒸也。——《仪礼》疏
(3) 细小的木柴
共祭祀之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给炊及燎,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管子·弟子职》。注:“细薪也。”
以薪以蒸。——《诗·小雅》
(4) 又如:蒸薪(木柴)
(5) 以麻秸、竹木制成的火炬 。如:蒸烛(古指以麻秆、竹木等制成的火炬)
(6) 中药炮制法之一 。将药物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如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减弱,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
动词
(1) 假借为“烝”。气体上升
蒸灵液以播云。——嵇康《琴赋》。注:“气上貌。”
阴阳陶蒸。——张华《鹪鹩赋》。注:“气上山貌。”
日气蒸云。——《广东军务记》
(2) 又如:蒸樊(热气郁勃上升);蒸郁(湿气旺盛上升)
(3) 同“烝”。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全体置于俎上
冬祭曰蒸。——《尔雅》
(4) 又如:蒸禋(祭祀)
(5) 烧煮
素汤米饭蒸卷馒头。——《西游记》
(6) 又如:蒸粟(蒸熟的粟子是黄色的,因以蒸粟比喻黄色);蒸暑(闷热,暑热如蒸);蒸黎(蒸煮野菜)
形容词
(1) 同“烝”。众,多
天生蒸民。——《孟子·告子上》
立我蒸民。——《列子·仲尼》
莘莘蒸徒。——左思《魏都赋》
(2) 又如:蒸天价(满天地;通天地);蒸人(众人);蒸民(众民,人民);蒸庶(百姓,众民);蒸黎(民众)
(3) 热 。如:蒸炎(形容气候闷热);蒸暑(形容盛暑天气闷热);蒸闷(闷热);蒸溽(湿热)
(4) 兴盛的样子 。如:蒸蒸(兴盛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n1 [客英字典] zhin1 [台湾四县腔] tsiin1 [梅县腔] zhin1 [海陆丰腔] zhin1 [宝安腔] zin1 [东莞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蒸 | 煑仍 | 章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cjing/tjong | tɕĭə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