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习

fēng xí [ feng xi]
繁体 風習
注音 ㄈㄥ ㄒ一ˊ

词语释义

风俗习惯。

词语解释

  1. 风俗习惯。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风习使之然,诗书狥然诺。” 清 吴敏树 《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 毛西垣 ﹞客游 贵阳 时,取 黔中 苗 俗事,以其族类举之,各为咏歌,成《竹枝》百首,多言男女配合可嗤笑事,而其他风习皆具焉。”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三章:“在而今的 雒家庄 上,那套相沿多年的风习全都改了。”

引证解释

⒈ 风俗习惯。

清吴伟业《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风习使之然,诗书狥然诺。”
清吴敏树《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毛西垣﹞客游贵阳时,取黔中苗俗事,以其族类举之,各为咏歌,成《竹枝》百首,多言男女配合可嗤笑事,而其他风习皆具焉。”
郭澄清《大刀记》第三章:“在而今的雒家庄上,那套相沿多年的风习全都改了。”

风习的网络释义

风习

  • 风习,是汉语词汇,拼音fēng xí,解释为风俗习惯。
  • 风习造句

    立秋立秋把扇丢,凉风习习热浪走;丢掉赤日炎炎热,迎来天高气爽秋;丢去树上知了闹,迎来春华秋实福星搂;此时手机一定响,秋日祝福马上吼:立秋了,祝你每天笑开口。
    流水潺潺,流出清新爽快的心境,开心愉悦;微风习习,吹出清凉惬意的味道,逍遥无比;细雨绵绵,淋出清爽怡人的景致,其乐无穷;情谊真真,传出沁人心脾的问候,爽透你心:立秋愉快。
    周一,路漫漫,周二,风习习,周三歌长长一周之中途,任重道远,需要减压,更需要加油,唱响心灵之歌,给自己鼓舞,开心快乐向幸福出发。
    上阙描绘载酒游湖时,画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开怀痛饮。
    风习习,月皎皎;雨绵绵,叶萧萧;思切切,情袅袅;问候遥遥,祝福悄悄。金黄的季节迎来您的节日,祝教师节快乐,桃李满天下。
    公园里,游人三三两两地在林荫道上、人工湖畔悠闲地散步。我们一边走,一边谈笑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醉人的花香沁人心脾。平静的湖面就像一面大镜子,微风拂过,激起一圈圈涟漪,像细小的鱼鳞撒满水中。
    立秋到,暑气消;风习习,雨飘飘;天渐蓝,云渐高;睡的好,效率高;胃口开,身体好;多锻炼,心情妙;短信来,问候到;立秋了,爽翘翘!
    大暑前来签到,高温如火中烧;问候把心来交,掀起清凉风暴;吹走心浮气躁,凉风习习围绕;大雨倾盆如瓢,洗净忧虑烦恼;身心多多关照,愿你乐得逍遥!
    天蓝蓝,云渺渺;风习习,月皎皎;雨绵绵,叶萧萧;思切切,情袅袅;问候遥遥,祝福悄悄。金黄的季节迎来您的节日,祝感恩节快乐,桃李满天下。
    第二天平明,响晴薄日,微风习习,高云校场点兵。
    秋风习习秋分来,秋雨阵阵秋实多,秋云朵朵秋天远。秋雁声声心流连,秋分来,祝福到,祝愿朋友秋安好,好收获!
    落叶幽幽秋来愁,凉风习习夜渐柔,问候声声短信邮,情意真真心中留,穿衣暖暖防寒流,睡眠香香健康优,饮食淡淡少腻油,心态美美逍遥游。深秋快乐!
    汉书·地理志下》在分析河洛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时指出,“周地”风习,有“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憙为商贾,不好仕宦”的特点。
    空中小雨沙沙沙,丝丝飘落我心里,地上流水哗哗哗,条条清流泛涟漪,微风习习小草绿,雨水轻轻带欢喜,雨水甜甜洗忧郁,让我用心祝福你,愿你开心,祝你甜蜜,愿你无忧,祝你如意!
    入夜,搬一张三合板桌子、几把椅子到院子里,面对幽蓝的青山,晚风习习,山里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博戏是一种流传久远且广泛的风习,并发展出桔补、双陆、打马、掷骰子等各种方式,在上层社会以此做为消遣与娱乐,市井小民也上行下效。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同时,好几片叶脉枯竭,叶茎泛黄的萎叶顺风飘到车厢里来,凉风习习。
    初秋的武汉,东湖宾馆的湖边,微风习习,水波荡漾。
    江南的天气就是这样,虽热但也凉爽,让人感觉不到那灼灼烈日的炙烤,也无乌云压顶般的闷燥。柳枝摇摆,微风习习,漫步在那河岸边,踩着脚下青石阔道,心灵不觉寂静了下来。摆脱了勾心斗角,远离了喧哗吵闹。

    汉字详情

    fēng [feng]
    部首: 410
    笔画: 4
    五笔: M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K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fán)。大凡,大概

    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wind; air; manners, atmospher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1

    宋本广韵

    [xi]
    部首: 106
    笔画: 3
    五笔: NU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SIM
    四角: 171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2) 同本义

    習,数飞也。——《说文》

    鹰乃学习。——《礼记·月令》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晋· 左思《咏史》

    (3) 反覆练习,钻研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象下传》

    是皆习民数者也。——《国 语·周语》。注;“习,简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皇侃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

    (4) 又如:习容(练习举止,整饬仪表);习肄(犹练习);习战(练习作战);习非胜是(对错误的事物相习既久,无法矫正,反以为是)

    (5) 通晓,熟悉

    不习于诵。——《战国策·秦策》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益习其声。——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习水战。——《资治通鉴》

    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习方俗

    (6) 又如:习流(熟悉水流。又指熟悉水战的兵士);习士(熟悉法制的人);习事(熟谙事理);习知(熟知);习水(熟习水性)

    (7) 学习

    始习于大豆。——《吕氏春秋·造父》。注:“学也。”

    习其句读。——唐· 韩愈《师说》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 又如:习学(学习);习文练武;讲习(讲授与学习);习业(攻习学业,钻研学问)

    (9) 习惯;习惯于,习以为常

    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管子》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商君法·战法》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习水土。——《资治通鉴》

    家人习奢。

    习于钟鼓。——宋· 苏轼《教战守》

    (10) 又如:习熟(习惯熟悉);习闲(游手好闲者);习闻;习安(习惯于安定)

    (11) 训练

    不习,则民不可使也。——《大戴礼记》

    (12) 又如:习教(犹训练);习勒(严格训练);习练(练习;训练);习用(演习);习兵(操演军事);习阵(演习战阵之事)

    (13) 习染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

    习其家风。——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名词

    (1) 习性;习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

    (2) 又如:固习;陋习;恶习;习性;积习

    (3) 亲信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韩非子·孤愤》

    (4) 又如:习故(亲近故旧。又指熟悉故旧的人)

    副词

    (1) 经常,常常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柳宗元《三戒》

    车户李旺行了多日,习见匣子沉重,晓得是银子在内。——《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习洽(经常交往,关系密切);习闻;习用

    英文翻译

    practice; flapping w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zaap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