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才子
词语释义
风流才子
(1) 有才学而又洒脱不拘的人
風流才子的国语词典
风度洒脱,才学渊深的人。
風流才子的网络释义
风流才子 (2008年夏日新主编书籍)
风流才子 (词语释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詞
(1) (形聲。從蟲,凡聲。“風動蟲生”故字從“蟲”。本義:空氣流動的自然現象;尤指空氣與地球錶麵平行的自然運動)
(2) 同本義
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闾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説文》
立春條風。——《易·通卦驗》
東北條風。——《廣雅·釋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淮南子·天文》
條風居東北維,主出萬物條之。言條治萬物而出之。——《史記·律書》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編》
見事風生,無所回避。——《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大風歌》
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鹹陽城東樓》
(3) 又如:狂風(猛烈的風);風信(風的大小及風嚮);風團、糰(旋風。比喻飛快);風吹日炙(風吹日曬);風雹(颳風下雹);風潦(風灾和水灾);風霰(風雪)
(4) 風俗;風氣
今將移風易俗,其道誠難。——《資治通鑒》
奸黨散落,風俗大改。——《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故爲之説,以俟觀人風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説》
移風易俗。——《荀子·樂論》
(5) 又如:風美(風俗淳美);風純(風俗純樸);風淪(風俗淪落敗壞);風習(風俗習慣);風浮(風俗浮薄)
(6) 風範,氣度,韵緻
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7) 又如:風局(風範,器宇);風錶(風範儀錶);風則(風範);風裁(風采,氣度);風期(氣度,襟懷);風節(氣度情操)
(8) 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特點 。如:風神(指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氣韵);風徽(文章的風格、氣韵)
(9) 風聲,消息
但有知風來報的賞錢百兩。——《二刻拍案驚奇》
(10) 又如:風警(風聲很緊);風汛(風聲;消息);風音(風聲);風路(風聲,綫索);聞風而動
(11) “詩經”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中收集的民俗歌謠
風有采蘩采蘋。——《左傳·隱公三年》
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左傳·成公九年》
(12) 又如:風賦(指“詩”六義中的風和賦);風人屺岵(詩人的悲涼傷感)
(13) 男女間的情愛
他如今大了,漸知風月,便看上了秦鍾、鐘 人物風流。——《紅樓夢》
(14) 又如:風月(指男女間的情愛);風月常新(指情愛永久不斷);風月子弟(沉湎于風月場的子弟)
(15) 風紀,教化 。如:風惠(教化恩澤);風馳(形容德化廣布);風愛(風澤德化);風調(指教化清和);風略(風紀和方略);風政(教化政治)
(16) 威勢,氣勢 。如:風掃(形容勢力猛烈有如狂風席卷一般);風檣陣馬(乘風之船,破陣之馬。比喻氣勢雄厚)
(17) 六淫之一。顛狂病,也指顛狂。後作“病”。如:風眩(癲癇);風痴(瘋癲痴呆)
(18) 姓
動詞
(1) 颳風;起風
風則襲裘,雨則禦蓋。——宋· 蘇、囌軾《教戰守》
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當、噹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風力吹 。如:風乾、幹(由風吹乾、幹);風鷄(借風力吹乾、幹的鷄)
(3) 走逸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左傳·僖公四年》
庫莫奚國有馬百匹因風入境。——《北魏書》
(4) 嬉戲
衆人憂得你苦,你却在這裏風!快上山去!——《水滸全傳》
(1) 傳説的,没有確實根據的 。如:風謠(民歌,民謠);風言(流言,無根據的話)
(2) 放蕩 。如:風魔(放浪,輕狂;瘋子);風流博浪(風流放蕩)
(3) 通“瘋”。癲狂
奈何以國家科第放此風漢及第耶?——《玉泉子·真録》
你原來是個風和尚。——《西游記》
(4) 又如:風發、髮(發、髮瘋);風病(精神病);風涎(患風疾的病根);風欠(瘋狂);風風勢勢(舉動不正常,易衝動)
(5) 〈副〉 通“凡”(
)。大凡,大概願先生之言其風也。——《莊子·天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ng1 fung3 [客英字典] fung1 [沙头角腔] fung1 [台湾四县腔] fung1 fung3 [梅县腔] fung1 [陆丰腔] fung1 [东莞腔] fung1 [宝安腔] fung1 [客语拼音字汇] f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風 | 方戎 | 幫 | 東三 | 平聲 | 東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piung | pĭu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水流动)
(2) 同本义
观其流泉。——《诗·大雅·公刘》
顄淡滂流。——《文选·马融·长笛赋》
血流殷地。——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黄河流水。——《乐府诗集·林兰诗》
碧水东流自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桃花流水鳜鱼肥。——唐· 张志和《渔歌子》
(3) 又如:流迸(涌流而出);流水行云(流动的水和飘浮的云彩);流冰(冰块在河面上漂动和流动);流泉(流动的泉水);引申为流动。如:流丹(流动的红色;指流血);流脓搭水(流脓水)
(4) 顺水漂流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诗·小雅·小弁》
(5) 又如:流觞(在环曲水道;旁宴聚时,将杯放入水中,任其漂流,如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当即取饮);流柿(江中漂流的木片);流泊(在水面漂流);流花(水面漂流的落花)
(6) 漂没;移动不定;流浪
君子和而流。——《礼记》
(7) 又如:流穴(辖转流落,居无定所);流沔(流连沉溺)
(8) 传布;扩散
其故家贵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孟子·公孙丑上》
(9) 又如:流风(遗风);流称(传颂);流闻(辗转传闻;流播);流迈(传播远方);流声(流播名声,流传的名声);流誉(传播声誉);流语(流传的话)
(10) 流露;显露 。如:流韵(诗文等表现出的风格韵味)
(11) 放纵;无节制 。如:流泆(放纵,放荡);流荡(放荡,交往不正当;又形容文章流畅有气势)
(12) 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虽放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流于彘。(彘,晋地,在现在山西省霍县。周厉王后来被流放到彘。)——《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13) 又如:流递(将犯人送到远处管制);流户(流放边区服劳役的人家);流逐(流放);流囚(被流放的囚徒)
(14) 变化;演变 。如: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流易(演变;变换)
(15) 涂饰 。如:流金(涂饰泥金)
(16) 通“留”。停留,停止
旁行而不流。——《易·系辞上》
(17) 通“摎”。求取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周南·关雎》
词性变化名词
(1) 河川;江河的流水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不积小流。——《荀子·劝学》
临清流。——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从流飘荡。——吴均《与朱元思书》
(2) 又如:流川(江河的流水);流温(谓流水温和);流涧(山间的流水)
(3) 像水流的东西 。如:流馥云外(形容香飘万里);寒流;暖流;气流;电流
(4) 潮流;风气 。如:流化(犹流俗);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5) 流派;派别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汉书·艺文志》
(6) 品类;等级
滑稽之流。——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三教九流;流亚(同一类人物);流比(同类比照类推);流伍(同辈;同类);流序(流品,等级)
(8) 避难者 。如:盲流
形容词
流畅 。如:流亮(流畅明白);流便(指文笔流畅,不滞涩);流美(流畅华美;流畅动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liu2 [宝安腔] liu2 [客英字典] liu2 [台湾四县腔] liu2 lau2 [东莞腔] liu2 [海陆丰腔] liu2 lau2 [梅县腔] liu2 [陆丰腔] liu3 [沙头角腔] li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劉 | 力求 | 來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lĭəu | liu/lio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2) 同本义
才,草木之初也。——《说文》
(3) 有才能;有本领
试使斗而才。——《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才郎(有才学的郎君);才哲(才智卓越的人);才雄(杰出的人才);才英(指才华杰出的文人);才杰(杰出的人才)
名词
(1) 才力;才能
任人之才。——《淮南子·主术》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资治通鉴》
(2) 又如:才伐(才力门望);才格(才能。一说指才能高低的程度);才望(才能与名望);才理(才力和思路);才笔(写作的才华);才义(才思和义理)
(3) 人才。常写作“材”
乐里多才。——《列子·仲尼》
举贤才。——《论语》
救时应仗出群才。——清· 秋瑾《黄海舟中》
(4) 又如:唯才是举;干才;广开才路;栋梁之才;廊庙之才
(5) 天赋的特殊才能 。如:诗才;才调(才情风格)
(6)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
(7) 又如∶奴才;蠢才;天才;人才
(8) 通“材”。材资;本能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孟子·告子上》
才能不及中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门豹治 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史记·滑稽列传》
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后汉书·马融传》
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财”,人有用叫做“才”。故“材”、“财”、“才”三字同源。——王力《同源字典》
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世说新语·规箴》
(9) 姓
副词
(1) 刚刚
才数月耳。——《汉书·贾才传》
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刚才(刚要,刚刚);方才(才,刚刚)
(3) 这样迟,这么迟 ——前面有问原因的疑问词语。如:你怎么才来?
(4) 仅,只 ——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初极狭,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又如:一共才十个,不够分;才属(仅能连续)
(6)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用于后一分句,前一小句常有“只有、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惟正月才生魄。——《晋书·夏侯湛传昆弟诰》
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晋书·谢混传》
(7) 又如:要多练习,才能提高成绩;正因为有困难,才派我们去
(8) 强调确定语气
(9) 才+形+呢。主要强调程度高。如:这才好呢!
(10) 才+…。含有“别的不是”的意味。如:这才是好样的!
(11) 才+动+呢。肯定句少用。如:我才不去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oi2 [台湾四县腔] coi2 [客语拼音字汇] coi2 [海陆丰腔] coi2 [梅县腔] coi2 [陆丰腔] coi3 [东莞腔] coi2 [沙头角腔] coi2 [宝安腔] coi2
◎ 潮州话:cai5 za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裁 | 昨哉 | 從 | 咍 | 平聲 | 灰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dzʰɒi | zai/dzo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子 | 即里 | 精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cix/ziio | tsĭ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