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衰败覆灭。
《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隮。” 孔 传:“汝无指意,告我 殷 邦,颠陨隮坠,如之何其救之。” 唐 白居易 《补逸书》:“神怒亟民叛,而不颠隮者,匪我攸闻。” 清 冯桂芬 《光禄大夫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恭潘公墓志铭》:“厥惟我国家太和元气絪緼磅礴之既久,蔚为人瑞,委祉於公,亦惟公鉅人长德,为足以逢将而承迓之,俾无颠隮。”
困顿挫折。
宋 王安石 《辞使相第三表》:“末学短能,固知易竭,要官重任,终惧颠隮。”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序:“予危急中,随行四人,皆负而逃。外既颠隮,内又饥困。”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民之颠隮,俾圣康之,復俾贤臣,佐而襄之。”
跌落;坠落。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徐行信足力,未畏成颠隮。”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杨洞微》:“ 洞微 与弟子 吕泽 辈,沿壁作栈道,以通往来。人以栈木易朽,虑有颠隮之患。”
引证解释
⒈ 衰败覆灭。
引《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隮。”
孔传:“汝无指意,告我殷邦,颠陨隮坠,如之何其救之。”
唐白居易《补逸书》:“神怒亟民叛,而不颠隮者,匪我攸闻。”
清冯桂芬《光禄大夫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恭潘公墓志铭》:“厥惟我国家太和元气絪緼磅礴之既久,蔚为人瑞,委祉於公,亦惟公鉅人长德,为足以逢将而承迓之,俾无颠隮。”
⒉ 困顿挫折。
引宋王安石《辞使相第三表》:“末学短能,固知易竭,要官重任,终惧颠隮。”
宋文天祥《至扬州》诗序:“予危急中,随行四人,皆负而逃。外既颠隮,内又饥困。”
明方孝孺《东瓯王神道碑铭》:“民之颠隮,俾圣康之,復俾贤臣,佐而襄之。”
⒊ 跌落;坠落。
引宋叶梦得《怀西山》诗:“徐行信足力,未畏成颠隮。”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杨洞微》:“洞微与弟子吕泽辈,沿壁作栈道,以通往来。人以栈木易朽,虑有颠隮之患。”
颠隮的网络释义
颠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真声。本义:头顶)(2) 同本义
颠,顶也。——《说文》
班序颠毛。——《国语·齐语》
诲于华颠胡老。——《后汉书·蔡邕传》
(3) 又如:颠毛(头发);颠顶(头顶);颠童(形容老人头发稀少)
(4) 泛指物体的顶部
(5) 如:颠日(天日,天空的太阳);颠杪(顶端末梢);颠委(指水的上源和下游)
(6) 马的额头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秦风·车邻》
(7) 本,始
聊书其颠委以为之记。——清· 王士祯《西城别墅记》
(8) 古县名 。指滇池县,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两汉为益州郡治所
(9) 姓
动词
(1) “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诗·大雅·荡》
颠越不恭。——《书·盘庚中》
造次必如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论语·季氏》
杜回踬而颠。——《左传·宣公十五年》
(2) 又如:颠踬(被东西绊倒。比喻坎坷不顺利);颠不刺(颠倒;风流);颠头播脑(摇头晃脑。形容得意的样子)
(3) 跑,跳起来跑 。如:对不起,我得颠儿了
(4) 上下倒置
颠之倒之。——《诗·齐风·东方未明》
(5) 又
倒之颠之。
(6) 又如:颠蹶(颠倒失次);颠错(颠倒错乱);颠趾(颠倒失所)
(7) 陨坠,覆亡 。如:颠陨(坠落);颠殒(死亡,覆灭);颠坠(坠落,陨落);颠跻(坠落);颠越(陨落,坠下)
(8) 颠簸 。如:车颠得厉害;颠动(抖动)
(9) 掂 。如:颠夺(反复斟酌);颠算(反复盘算)
形容词
(1) 狼狈困顿 。如:颠连(困苦不堪);颠沛(动荡;困苦);颠险(挫折,磨难)
(2) 疯狂,发疯,发狂。通“癫”
闻客语声知贵贱,持花歌咏似狂颠。——唐· 张籍《罗道士》
(3) 又如:颠狂(木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颠劣(颠狂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