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颠蹷 ”。颠倒失次。
《管子·小匡》:“ 桓公 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 小白 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於下,以为天子羞。’”
倒仆;跌落。
《战国策·齐策三》:“颠蹶之请,望拜之謁,虽得则薄矣。” 鲍彪 注:“颠,倒;蹶,僵也。言其请救之急。”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芘之而误者,譬如荫朽树之被笮也,彼尚不能自止其颠蹶,亦安能救我之碎首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正回惑间,又一石子落,中巫,颠蹷。” 何垠 注:“颠,倒也。蹙音厥,僵也。”
困顿挫折。
汉 桓宽 《盐铁论·疾贪》:“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 磻叟 诬罔上听,訐斥大臣,除名为民,流 爱州 。 磻叟 虽至颠蹶,輒不敢以其道自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早年气盛,鋭於进取,自谓卿相可立致,卒致颠蹶。”
覆亡;毁灭;失败。
《明史·曹文诏周遇吉等传赞》:“ 曹文詔 等秉驍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 清 顾炎武 《天津》诗:“呜呼事一乖,宇宙遂颠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湘路纪事》:“倘第一问题即遭颠蹶,将来牵动全局,貽笑远人,万万无以自解。”
犹颠狂。
《朱子语类》卷一○四:“如今都教坏了后生,箇箇不肯去读书,一味颠蹷没理会处,可惜!可惜!” 明 刘基 《天说下》:“是故瘥癘夭札,人之病也,狂乱反常,颠蹶披猖,中天之病气而不知其所为也。”
动荡不平貌。
汉 焦赣 《易林·大有之萃》:“雀行求食,出门见鷂,颠蹶上下,几无所处。” 宋 秦观 《海康书事》诗之九:“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
指行走不平稳貌。
许杰 《台下的喜剧》:“ 二木 老婆紧抱起她的小孩,在密集着板凳的中间,颠蹶的走出。”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颠蹷”。
⒉ 颠倒失次。
引《管子·小匡》:“桓公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於下,以为天子羞。’”
⒊ 倒仆;跌落。
引《战国策·齐策三》:“颠蹶之请,望拜之謁,虽得则薄矣。”
鲍彪注:“颠,倒;蹶,僵也。言其请救之急。”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芘之而误者,譬如荫朽树之被笮也,彼尚不能自止其颠蹶,亦安能救我之碎首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相公》:“正回惑间,又一石子落,中巫,颠蹷。”
何垠注:“颠,倒也。蹙音厥,僵也。”
⒋ 困顿挫折。
引汉桓宽《盐铁论·疾贪》:“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磻叟诬罔上听,訐斥大臣,除名为民,流爱州。磻叟虽至颠蹶,輒不敢以其道自屈。”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早年气盛,鋭於进取,自谓卿相可立致,卒致颠蹶。”
⒌ 覆亡;毁灭;失败。
引《明史·曹文诏周遇吉等传赞》:“曹文詔等秉驍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
清顾炎武《天津》诗:“呜呼事一乖,宇宙遂颠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湘路纪事》:“倘第一问题即遭颠蹶,将来牵动全局,貽笑远人,万万无以自解。”
⒍ 犹颠狂。
引《朱子语类》卷一〇四:“如今都教坏了后生,箇箇不肯去读书,一味颠蹷没理会处,可惜!可惜!”
明刘基《天说下》:“是故瘥癘夭札,人之病也,狂乱反常,颠蹶披猖,中天之病气而不知其所为也。”
⒎ 动荡不平貌。
引汉焦赣《易林·大有之萃》:“雀行求食,出门见鷂,颠蹶上下,几无所处。”
宋秦观《海康书事》诗之九:“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
⒏ 指行走不平稳貌。
引许杰《台下的喜剧》:“二木老婆紧抱起她的小孩,在密集着板凳的中间,颠蹶的走出。”
颠蹶的网络释义
颠蹶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真声。本义:头顶)(2) 同本义
颠,顶也。——《说文》
班序颠毛。——《国语·齐语》
诲于华颠胡老。——《后汉书·蔡邕传》
(3) 又如:颠毛(头发);颠顶(头顶);颠童(形容老人头发稀少)
(4) 泛指物体的顶部
(5) 如:颠日(天日,天空的太阳);颠杪(顶端末梢);颠委(指水的上源和下游)
(6) 马的额头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秦风·车邻》
(7) 本,始
聊书其颠委以为之记。——清· 王士祯《西城别墅记》
(8) 古县名 。指滇池县,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两汉为益州郡治所
(9) 姓
动词
(1) “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诗·大雅·荡》
颠越不恭。——《书·盘庚中》
造次必如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论语·季氏》
杜回踬而颠。——《左传·宣公十五年》
(2) 又如:颠踬(被东西绊倒。比喻坎坷不顺利);颠不刺(颠倒;风流);颠头播脑(摇头晃脑。形容得意的样子)
(3) 跑,跳起来跑 。如:对不起,我得颠儿了
(4) 上下倒置
颠之倒之。——《诗·齐风·东方未明》
(5) 又
倒之颠之。
(6) 又如:颠蹶(颠倒失次);颠错(颠倒错乱);颠趾(颠倒失所)
(7) 陨坠,覆亡 。如:颠陨(坠落);颠殒(死亡,覆灭);颠坠(坠落,陨落);颠跻(坠落);颠越(陨落,坠下)
(8) 颠簸 。如:车颠得厉害;颠动(抖动)
(9) 掂 。如:颠夺(反复斟酌);颠算(反复盘算)
形容词
(1) 狼狈困顿 。如:颠连(困苦不堪);颠沛(动荡;困苦);颠险(挫折,磨难)
(2) 疯狂,发疯,发狂。通“癫”
闻客语声知贵贱,持花歌咏似狂颠。——唐· 张籍《罗道士》
(3) 又如:颠狂(木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颠劣(颠狂顽劣)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厥声。本义:倒下,跌倒)
(2) 同本义
蹶,僵也。——《说文》
小人之行,不蹶于山。——《吕氏春秋·慎行》
处足则为萎,为蹶。——《吕氏春秋·尽数》
毅恐蹶仆地。——唐· 李朝威《柳毅传》。又如:蹶角(额角叩地,表示恭敬诚恳);蹶踬(跌倒,颠仆);蹶躄(颠跌,奔波);蹶踣(颠仆,跌倒);蹶跌(跌倒)
(3) 折损
蹶上将军。——《史记·孙吴传》。索隐:“毙也。”
(4) 又如:一蹶不振;蹶衂(衰败;损伤)
(5) 用一脚或双脚猛踢,尤指马、骡等动物用后腿向后踢 。如:蹶踢(指骡马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
(6) 疾行,跑
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国语·越语》
(7) 踏;蹈
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吕氏春秋·知化》
(8) 又如:蹶张(用脚踏来发射强弩);蹶弩(用脚踏强弩发箭)
(9) 挖掘;拔出
蹶穴其中。——《大戴礼·曾子疾病篇》
是谓蹶其本。——《左传·襄公十九年》。注:“犹拔也。”
(10) 又如:蹶拔(掘取;拔出);蹶穴(掘洞穴)
(11) 竭尽,枯竭
财产何得不蹶。——《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形容词
急遽的样子 。如:蹶然(受惊而疾起的样子);蹶蹶(惊动的样子);蹶劣(疾起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t7 kiet8 kui3 [客语拼音字汇] kiad6 [海陆丰腔] kiet7 kiet8 kui3 [客英字典] ket7 kwui5 [宝安腔] ket7 | ket8 | kui3 [梅县腔] kiet7
◎ 潮州话: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旧时:khie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劌 | 居衛 | 見 | 祭B合 | 去聲 | 霽 | 合口三等 | 祭B | 蟹 | kyed/kwey | kĭwɛ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