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门上司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言顶头上司。指直接管辖自己的人或机构。
《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大人在营务处,是标下的顶门上司,总得求大人格外照应。”
引证解释
⒈ 犹言顶头上司。指直接管辖自己的人或机构。
引《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大人在营务处,是标下的顶门上司,总得求大人格外照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2) 同本义
顶颠也。——《说文》
过涉灭顶。——《易·大过》
肩高于顶。——《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如:头顶;秃顶;顶光(即佛或菩萨顶上的圆形光环);顶珠(显贵者巾顶上所装饰的大珠);顶角(男童头上蓄留的小辫);顶颡(“颡”应作“嗓”。顶到喉咙口。形容吃得很饱);顶老(头顶;妓女);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顶搭子 (婴儿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 顶门上针(刺中穴道的针砭。比喻打中要害);顶虫(古代传说中指生于头颅的虫);顶疮(头疮);顶发(头发)
(4) 引申为物的最上部;前部
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淮南子》
由屋顶放光明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灭顶之灾;山顶;桅顶;塔顶;顶上五台山(孝子在灵前引路);顶马(旧时大官出行,骑马为前驱的官吏);顶针挨住(一个接一个地等待)
(6) 止境、限度 。如:浪费没有顶;节约没有顶
(7) 顶子。清代官吏依其等级在冠上,缀珠玉宝石金银等以为饰,谓之顶
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清史稿》
动词
(1) 以头承戴
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宋· 汪莘《行香子》
(2) 又如:头上顶着一包东西;顶盔掼甲(戴上头盔,披上战甲。指全身武装);顶了大帽子(凭了权贵的力量)
(3) 支撑;承担
顶门的,也是他。——《西游记》
我昨日把王善保的老婆打了,我还顶着徒罪呢。——《红楼梦》
(4) 又如:顶扛(承当);顶门主顾(老主顾);顶号(代人受过);顶岗(独立担当本职工作)
(5) 顶撞,以头在前顶推、抵触,以头或角撞或推 。如:这头牛爱顶人;顶牛儿(骨牌的一种玩法。也叫接龙);又顶又踢
(6) 违反、反对 。如:我又顶了他几句;顶角(争执);顶板(比喻互相冲突、顶嘴);顶触(顶撞)
(7) 迫使某物升起 。如:嫩芽把土顶起来了
(8) 抗衡,对面相迎,与某人进行竞赛或格斗 ——通常指势均力敌或获得胜利。如:顶风雪,战严寒
(9) 代替 。如:顶人受过;一个顶一个;顶冒(冒名顶替);顶名冒姓(冒充他人的姓名。即冒名顶替);顶缸(顶替罪责;代替承担责任);顶礼宝忏(诚心诚意地请人代念忏悔的经文);顶窝儿(填房;补缺);顶收(后任替前任偿还债务);顶银(假银子)
(10) 到
那船儿须臾顶岸。——《西游记》
吃中饭的时候就叫送稿,顶如今还不送来。——《官场现形记》
(11) 又如:顶岸(靠岸,抵岸)
(12) 旧时指转让或取得企业经营权、房屋或土地租赁权
本军因无暇自种,往往顶与民人耕种认租。——清· 林则徐《清理屯田章程折》
(13) 又如:招顶;顶出去;顶进来;
(14) 拜
行者顶谢不尽。——《西游记》
二奶奶顶上大老爷,知道大老爷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儒林外史》
(15) 又如:顶上(拜上);顶礼慈云(向佛跪拜致敬);顶谢(顶礼致谢);顶谒(顶礼谒见)
(16) 围棋手法的术语
顶,撞也。我彼之子,同路而直撞之之谓顶。——宋· 徐铉《围棋义例》
(17) 等候 。如:顶城门(等候城门打开)
(18) ∶相当;抵得上
副词
頂
量词
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如:一顶帽子;一顶帐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2)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3)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4) 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
门,人所出入也。——《玉篇》
王城十二门。——《周礼·司门》注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洞门甚隘。——《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
君竟日不出门。(竟:终)——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门籍(古时写有朝臣姓名年纪等,凭以出入宫门的门证);门不停宾(宾来即见,不须等候。言主人能礼贤下士);门状(家有丧事,将死者生卒年月及殡葬日期,书写于素纸之上,贴在门首,俗称为门状)
(6) 稽查、征税的关卡 。如:门征(边境关卡征的税,即关税)
(7) 门前,门口
掌扫门庭。——《周礼·天官》
(8) 又如:门墉(门口墙边);门台(门口的台阶);门堂(门侧的堂室。也指家);门戟(门前所列之戟);门塾(闾门两侧的厅堂。古代乡里多于此设立家塾以教化民众)
(9) 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 。如:玉门、雁门、虎门、江门等
(10)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灶门老婢。——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11) 又如:门旗(在阵前对称竖立的两面大旗,即指阵门);电门;阀门;闸门
(12) 门径;诀窍
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宠之门。——《楚辞·九章》
(13) 又如:窍门(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好方法);这件事有门了
(14) 家;家族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先主传》
至蔺相如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光采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5) 又如:门闾(指家门);门中(指家族中;称族中已亡者);门功(祖先世代的功劳);门地(家世地位。即门第);门庇(先人的庇荫);门法(家法)
(16) 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
孔门之徒。——《论衡·问孔》
(17) 又如:佛门;教门;门徒
(18) 类别 。如:分门别类
(19) 动物界的通常最基本部分之一 。如: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0) 传统指跟师傅有关的人 。如:门僧(门下僧人);门下人(门客);门生故吏(学生和老部下);门人(弟子,门生)
(21) 指旧社会封建迷信组织的帮派 。如:清门;洪门;会道门
动词
(1) 守门
宋师败绩,公伤股, 门官歼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如:门敬(送给看门人的财物);门皂(旧时衙门口值守的差役);门公(守门的老头);宅门(深宅大院的大门);门正(掌管城门关闭及出入的人);门吏(守门的小官员)
(3) 攻门
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左传·襄公十年》
量词
(1) 用于炮。如:一门炮
(2) 用于功课、技术等。如:三门功课;两门技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的又音shàng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11) 时间,时候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形容词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动词
(1) 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 上报;呈报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 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 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 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 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当值。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进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 安装;装上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 陷入,遭受。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 教授;学习 。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 。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 拧紧 。如:上弦;上绳(捆绑);
(24) 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 。如:上心
(27) 涂;搽;敷 。如:上药;上色
(28)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ong1 shong3 shong6 hong6 [客语拼音字汇] song1 song3 song4 [沙头角腔] song1 song3 song5 [陆丰腔] shong1 shong6 [梅县腔] shong1 shong3 shong5 [宝安腔] song1 | song3 [东莞腔] song3 [客英字典] shong1 shong3 shong5 [台湾四县腔] song1 song3 song5 hong5 [梅县腔] song5
◎ 潮州话:siang6 ziên6/zion6 siang5(sĩang chiẽⁿ sî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上 | 時掌 | 常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zjangx/zjank | ʑĭa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2)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司,臣司事于外者。——《说文》
司,臣也。——《广雅》
司,主也。——《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
司王朝。——《周礼·师氏》
司,主也。——《广雅》
曰司徒。——《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
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韩非子·三守》
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韩非子·扬权》
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各司其事;司籍(管理典籍);司掌(掌管,管理;管理的人);司方(掌管一方;古称指南车);司铎(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司衡(主管;主宰);司勋(主管功赏之事);司卫(负责保卫)
(4) 承担
实为人朴素无文,推听掌家 樊得和 孙升等为提掇,众享其利,而 实司其名。—— 明· 刘若愚《酌中志》
(5) 通“伺”。侦察,观察
为人下者,常司上之,随而行。——《墨子·号令》
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荀子·王霸》
居家相察,出入相司。——《盐铁论·周秦》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周礼·媒氏》。注:“犹察也。”
以为物而司之。——《汉书·高五王传》。注:“察视之也。”
以司日月之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
名词
(1) 官吏;方面之长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文武之司;疆场之司;司会(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财政);司吏(负责书写工作的小官吏);司直(古官名。西汉时设置。辅佐丞相检举不法之事,位于司隶校尉之上。东汉时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察各州郡所举上奏);司禄(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班禄事)
(3) 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 。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
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财政部计划司
(5) 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的下属机构
有御史偶阵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明史·海瑞传》
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都司;土司;藩司;司房(州县衙门管理案卷的部门,刑房);司道(巡抚的主要属官,司即藩司,臬司;道即道员,包括守道和巡道);司狱司(管监狱的机关)
(7) 复姓的一部分 。如:司马;司徒;司空;司马牛之叹(司马牛,孔子弟子。他曾慨叹:“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无);司马温公(指北宋司马光。三朝为官,追封温国公);司马琴心(求爱之情。汉代卓文君爱好音乐,风流多情,司马相如以琴弹《凤求凰》曲挑动她,终致文君夜奔)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1 [梅县腔] se1 [沙头角腔] su1 [客英字典] sii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台湾四县腔] sii1 [东莞腔] su1 [宝安腔] su1 [陆丰腔] sii1
◎ 潮州话:s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思 | 息兹 | 心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si/sio | sĭə |